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由辦學團體學校教育部管理和帶領學校,設立校董會,校董會下有家長教師會、行政會、各科組及功能組,彼此互相配搭,共同管理學校。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校董會由辦學團體代表、家長、教師、校友及各界專業人士組成,代表性廣泛,亦具透明度,校董會下設小組處理學校不同範疇工作。 |
環保政策 |
:
| 鼓勵學生減少廢物、珍惜資源,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機會,教導學生保護珍貴自然資源。 |
學校關注事項 |
:
| 「做最好的我」理念:1. 相信每個孩子皆有長處 2. 不與別人比較,只與自己比較,每天進步一點點 3. 培育及豐富學生七大生命素質:正面積極、自律克己、忠信守望、關愛團結、明辨慎思、誠摯謙遜、更新卓越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學校除科本教育外,同時也推展多元化學習體驗活動,學生透過體驗教育(Learning By Doing體驗統整課程、營運小食部)、全方位學習(生活技能、團隊訓練營、境外考察、社區參觀/服務)、主題探究(科學與科技、社會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校內外藝術表演與比賽、宗教教育、品德教育,讓學生能累積學習經驗,發展多元智能,培育「做最好的我(學生、家長、教師)」。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1. 體驗式學習:因應學生的成長、學習階段設立不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
2. 主題探究:跨學科主題學習,全面提升學習能力和共通能力。
3. 生命教育:設立生命成長課,結合訓輔組,加強正面及關愛文化。
4. 閱讀:設「隨書樂坐」早讀課、推行閱讀獎勵計劃及延長開放圖書館時間。
5. 資訊科技:提升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強化學生進行互動學習的能力。
6. 創新教育:推動「失敗教育」,讓學生體驗失敗歷程,以互動體驗、師生分享、電影教育等元素培育學生正向成長思維。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本校以主題探究、小班學習、體驗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共通能力,提供機會讓學生整合及應用各學習領域或跨學習領域的知識。 |
推廣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
| 學校提倡「做最好的我」的校本教育理念,我們深信每一位學生不論在學業、性格及專長上都具有不同的特質、強項及長處,均是獨一無二、可變可教的。學校以全方位推動正向教育,如:正規及潛在課程、主題活動、校園文化、教師政策等。鼓勵每人均積極地發掘、發揮及發展強項,專注於共同進步,培養成長思維,成就「最好的我」。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學校推行小班教學、中、英文科按能力分組教學、課前輔導等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於2019至2021年推展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從支援全校性入手,建立有系統、科學化及具抒展性的校本多元管理模式。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學生支援小組與各學科訂立調適指引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習。另設有各學習成長小組,如社交情緒小組、專注力小組、中文讀寫小組等額外支援。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舉辦文化共融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學校為非華語學生設立中文輔導班及課後功課輔導班。學校亦設測考及功課調適,支援非華語學生。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透過老師共同備課,著學生的能力提供適切的增潤或調適課程。學校亦設測考及功課調適,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重視與家長的聯繫,除定期舉辦家長會外,更成立家長教師會,並設立家長校董,擔當家校橋樑,參與學校管理,增強家校溝通和合作。 |
校風 |
:
| 致力營造團結、關愛及追求進步的校園文化。教師工作認真,重視專業成長,關懷學生。師生關係和諧。學生品格純良,知禮守規,喜愛校園生活,熱心服務,同學間相處融洽。 |
學校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做最好的我」
1. 推動愉快學習。 2. 多元化及創新學習經歷。 3. 整合學校資源,推動正向教育、體驗教育、品德教育、宗教教育及科本教育。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藉一系列相互扣連的發展活動,引入外間資源支援,鼓勵教師專業交流,完善學與教效能,讓學生建立正確價值,提升生命素質。 |
其他 |
:
| 1. 設立功課導修時段(逢星期一、二及四),讓學生於課時內完成大部份課業。 2. 設立「隨書樂坐」時段(每天早上8時05分至8時30分),建立學生閱讀及靜思習慣。 3. 整合學校資源,推動正向教育、體驗教育、品德教育、宗教教育及科本教育。 4. 設立「多元智能活動課」時段,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課外活動,擴闊視野。 5. 推動失敗教育。 6. 設立電影院推動電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