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校長領導行政小組及不同委員會推動校務。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法團校董會於2007年成立,成員包括辦學團體、教師、家長、校友及獨立校董。 |
環保政策 |
:
| 設太陽能板發電裝置,並推行校服、廢紙、利是封回收等計劃,加強環保意識。 |
學校關注事項 |
:
| 學校發展主題:關愛互勵 力學成才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教師安排各類有意義的課堂學習活動、全方位戶外學習、科技專題研習、STEM、電子學習、跨科專題研習及境外交流,配合小班教學,善用靈活分組及合作學習,讓學生從多元化的學習經驗中建構及融匯知識,發展高階思維。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1. 校本英語網上練習,中文、英文及數學網上學習平台,運用平板電腦推動學生運用資訊科技來學習。
2. 藉中文科校本閱讀計劃、英語閱讀計劃(PLP-R)、閱讀獎勵計劃、集體早讀及專題研習,擴闊學生閱讀面及提升閱讀量。
3. 以常識科為本進行跨科專題研習,發展學生共通能力。
4. 設校本德育及公民教育課;配合全方位輔導計劃,培育學生良好的公民態度。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規劃學生共通能力發展架構,並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發展學生共通能力。 |
推廣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
| 學校設有週會和德育及公民教育課,以培養學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此外,透過服務計劃和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懂得感恩和欣賞別人。這些活動幫助學生發展自信、自尊和自律的基本能力,並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互相尊重和關懷別人。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設有中、英文學習小組、課時內設導修課、課前特「功」隊、數十項課餘活動,亦提供教育心理服務、言語治療服務及社工駐校服務,並關顧學生的需要,推行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及朋輩輔導計劃等。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三層支援模式。學生支援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進行及早識別,訂定適切的家課及評估調適,並檢視學生的進展及成效。學校亦為不同需要的學生開設訓練小組及訂立個別學習計劃,加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校方亦透過不同的渠道聽取家長的意見,商議學生的情況。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於星期六上午舉辦非華語學生中文暨適應課程。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初小進行普教中及於小一實施校本英語語音課程,推動幼小銜接;課堂設計分程度課業,照顧學生個別差異;課餘舉辦多元化的拔尖課程,啟發潛能,培育資優學生。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重視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視家長為合作夥伴,老師樂意聆聽家長的聲音。為有效推動家校合作,本校安排不少機會提高家長各方面能力及支援家長、學生的實際需要。學校及家教會曾多次獲外界頒發家校合作獎項。 |
校風 |
:
| 校風淳樸,採用訓輔合一策略培養學生品德,並透過好人好事、好學生表揚計劃等強化正面行為;積極提供全面支援,與社區機構保持緊密聯繫,利用助學金及校外資源以協助有需要的學生;此外,為表揚品學兼優的學生,每次考試均頒發校友會、學業進步和卓越成績等獎學金。 |
學校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1. 推行資優教育,發展學生的內在潛能。
2. 推行STEM及電子學習,發展學生的科技探究、資訊科技及解難能力。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透過教師共同備課、同儕觀課、教研成果分享日暨家長觀課、校本支援服務和中大促進實踐社群等計劃等,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教師屢獲教育界獎項,包括4屆優秀教師獎;2屆海華師鐸獎;2屆生命教育傑出教案獎;1屆「兩岸四地」教學優異獎;1屆教學資源獎;1屆傑出體操教練獎。 |
其他 |
:
| 1. 關愛文化遍校園,師生關係融洽,連續14年榮獲關愛校園獎項,2008年更獲關愛校園優異獎,2011年獲最和諧家校合作優異獎。
2. 2018-19年度學生屢獲殊榮,香港學校朗誦節獲2冠4亞6季及74優良獎;
香港學校音樂節獲4季及14優良獎;香港學校舞蹈節獲中國舞優等獎。2017國際聯校學科評估獲6張榮譽證書及44張優異及優良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