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設法團校董會,學校行政架構分為四大範疇: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與學生支援及對外聯繫。由校長帶領行政主任推行各項校政,共同承擔並推動學校使命。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法團校董會成員包括辦學團體校董、教師校董、校友校董及家長校董。 |
環保政策 |
:
| 積極推動及實踐家校環保生活及態度。每年舉行校服回收計劃,全校採取紙製產品循環再用措施,減少製造廢紙。設魚菜共生花園,支持環保種植。 |
學校關注事項 |
:
| 1. 結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推展校本正向教育,提升學生的正向素質。 2. 延展電子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3.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優化學與教策略,並鞏固團隊精神。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1. 推展STEM及電子評估工具作互動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全面多元地發展學與教。 2. 加強英語學習,設英語日、英語戲劇教育、外籍交流生到校協作計劃等。 3. 提升資優教育,設尖子培訓課程,包括粵劇、龍獅、英語戲劇、辯論及STEM小組等。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1. 從閱讀中學習:設早讀課,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一至三年級推行SpaceTown/PLP-R,透過語音拼讀、聆聽故事、圖書閱讀等,發展語言技能及讀寫能力。
2. 德育及公民教育:透過「週訓」及每月主題培育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透過成長課,加強正向教育,深化「朋輩相處」及「愛社區愛環境」的精神。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主題周」進行專題研習,加強學生在科學、科技範疇上的知識及技能,提升學習興趣。舉辦各類活動,例如﹕球類活動、STEM比賽、中英文朗誦、英語話劇、聯校數學比賽等,積極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
推廣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
| 1. 於課堂教學設計中加入正向教育的教學內容。 2. 透過宗教培育活動,讓學生學習基督及聖人的事蹟。 3. 透過早會與學生分享勵志故事,分享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 4. 透過校本輔導獎勵計劃、感恩周等,營造正向校園氣氛,宣揚互相欣賞和關愛的文化,並鼓勵學生培養樂觀積極的行為。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設資優班、資優加強課及功課輔導班,培育優材生及照顧學習差異。設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教師,提供言語治療及教育心理學家支援服務。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學生支援小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統籌主任、學生支援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支援老師和教學助理。提供各種適切的學習小組,讓學生能全面參與校園活動及提升學習興趣,如:讀寫小組、社交訓練、情緒行為小組及言語治療小組等。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本校1-3年級實施普教中,當中支援例如抽離/小組學習、拼音教材等,亦有課後支援小組,如:伴讀計劃、朋輩支援、功課支援及中文輔導班。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為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各科因應課程作適度調適、剪裁及校本教學發展。運用網上及平板電腦進行預習及評估學習。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進行功課、默書、寫作調適及課後功課支援。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為加強家校聯繫溝通及合作,建立緊密而和諧的關係,設家長會、家長講座、學校通訊、育兒錦囊、小一家長會、親子興趣班、親子旅行、家長福傳活動、家長義工小組。家長代表出席審標會議及擔任學校「健康校園」小組成員,協助推動校政。不定期舉辦茶聚,讓校長與家長加強家校溝通。 |
校風 |
:
| 以天主教五大核心教育價值培養學生,校風淳樸,師生關係融洽。校園積極傳達關愛及正向文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態度。學生透過參與社區服務,建立自信,回饋社會,實踐愛主愛人愛大地的精神。 |
學校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2019-2020關注事項
1. 結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推展校本正向教育,提升學生的正向素質。 2. 延展電子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3.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優化學與教策略,並鞏固團隊精神。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1. 引入專業支援及數據為本研究,強化及改善教學措施。
2. 外聘專業顧問,檢視學與教成效,提升老師教學效能。
3. 鼓勵老師持續進修,與時並進,以配合學校發展方向。 |
其他 |
:
| 積極舉辦境外學習活動,擴闊學生視野:聯校新西蘭學習之旅、韓國遊學團及內地交流計劃;「孫保祿修士教育基金」支援學校;香港國際少年論壇(英語);香港童軍總會沙田西區幼童軍支部比賽2019(亞軍及優異獎);第七十一屆香港學校朗誦節-普通話集誦(優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