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學校管理委員會下設包括各職級及範疇老師的學校發展小組,探究學校發展的方向。按人事及資源管理、學與教及課程、對外聯繫及宣傳,及校舍管理、校風及學生支援、學生潛能發展等範疇設立行政小組,各組主任就學校的關注事項及工作範圍訂下清晰的工作目標,統領老師執行職務。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成員包括教育局代表、兩位獨立人士、校長、兩位家長、一位校友及兩位教師代表。 |
環保政策 |
:
| 將「環保」課題融入德育課程,提倡減廢和惜物,鼓勵學生擔任環保大使,
以提升學生環保意識。午膳安排:全校實施課室分飯模式,以減少廚餘。經常透過電郵分配工作及發放指引;雙面列印文件以減少用紙。 |
學校關注事項 |
:
| 1.營造正向學校氛圍;2.讓學生擁有學習的希望感;3.營造愛與感恩的校園。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以多元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中文科以讀寫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說話及寫作能力。英文科透過掌握常用字、熟習語音規則、閱讀優質篇章的習慣等策略,提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數學科以數學化(Mathematising)觀點組織教學設計,在過程中,學生參與數學「再創造」(re-invention)的過程,以數學語言發表己見。常識科以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引導他們進行引證。另透過探討時事,提升學生的時事觸角及明辨性思維。各科利用電子白板及平板電腦輔助教學,並以網上學習平台延伸學習。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德育及公民教育採取訓輔合一方向,設成長加油站時段,注重品德培育及價值教育。將「成長課」、「環保教育」及「公民教育」有系統地融入課程,
也透過雙周會及班級經營活動,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除透過探究周及全方位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外,各科亦會螺旋式地將各種共通能力滲透於課程中,使不同級別的學生能發展不同的共通能力。 |
推廣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
| 學校成長支援組配合課程發展,以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爲重要目標,
引領七個首要培育價值觀爲切入點,並以校本課程整合不同價值教育範疇,
如性教育、禁毒教育、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等,當中貫穿各學習領域或科目及學習活動,利用早會、周會等時段,選取合適的生活事件爲學習材料,以培育學生全人的發展。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不論在班級結構、教學設計、課堂活動、課業及評估機制,均重視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並以學習支援津貼為SEN學生提供適切支援,使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本校利用學習支援津貼為學習多樣性學生提供適切支援;如為自閉症學生提供社交訓練,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讀寫障礙學生提供訓練及評估調適,為成績稍遜學生提供課後課程。透過加強言語治療津貼,為語障學生提供語音訓練,為低小學生及家長提供講座,培訓老師語音技巧。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因應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教師於共備設計校本的教學策略、內容和課業,
配合學習重點及提供合適的回饋以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家校關係密切,龐大的家長義工隊協助學校日常運作及活動。家教會有系統地舉辦家長教育課程和講座、親子活動及外訪交流,透過校訊、會訊、網頁及家長網絡,提升家校溝通。協助監察各類學生福祉的商業活動。 |
校風 |
:
| 學校關注學生的品德培育,發掘他們的潛能。透過有計劃地編排價值教育,
為學生安排講座、活動及比賽等,藉此建立關愛及欣賞的文化,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建立正向積極的人生觀,學習尊敬師長,與同學和睦共處,
互相勉勵,學會感恩。 |
學校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發展中、英、數、常的校本課程及電子學習,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安排不同平台,讓學生展示學業和體藝潛能,培養學生正向思維及抗逆能力;持續發展家長教育,拓濶家長視野,裝備學生具有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全校老師具備教師專業資格,學校按校本及老師的發展需要,安排專業培訓活動,鼓勵老師參與校外課程和講座,並將最新的教育資訊帶進學校。積極引入校外支援,提升教師專業知識以發展校本課程和支援學生成長需要。編定同級同科老師共同備課、同儕觀課及課後研討,以提升學與教成效。 |
其他 |
:
| 請參考本校網頁及聯絡學校以取得更多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