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由法團校董會管理,在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和學生表現四個範疇推展校務。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學校於2013/14年度成立法團校董會。 |
環保政策 |
:
| 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環保教育,透過多元活動,讓學生實踐可持續生活模式。 |
學校關注事項 |
:
| 學校以心靈陶育、完善學與教及建立正向校園為學校發展方向。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靈活有效編排課時,舉辦多元化學習活動。以全方位學習模式,豐富學生經驗。重視學生全面發展,推廣音樂、舞蹈、戲劇及視藝四大範疇的藝術課程。各學科配合專題研習、探究式學習,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與同儕協作,建構知識,為日後學習作好準備。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學校本周期以「心靈陶育」為首要主題,策劃校本活動,協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及態度,擁有「嘉諾撒人」的特質。學校致力建立正向校園文化,透過多元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學與教範疇,透過推展資優教學策略、電子學習及STEM教育,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強化自主學習的動力;透過適異教學,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積極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推動從閱讀中學習。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致力發展學生的溝通、協作、創意及批判性思考能力。 |
推廣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
| 學校開展了六年一貫的「心靈陶育」計劃,以十字架上基督為典範,以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心靈陶育」為依歸,致力培養學生「忠信」、「正義」、「尊重」、「感恩」、「承擔」、「堅毅」等核心價值。透過營造學校氣氛、校本訓輔活動、各科的課程調適、家長教育等,以全校參與的模式,讓學生於整個小學階段能夠有系統地學習。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為關顧不同能力學生的需要,低年級推行「加一班」;為有學習需要的學生安排支援小組;一至六年級設導修時段;三至六年級另設中、英、數導修小組,支援有學習差異的學生。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由學生學習支援組統籌,採取「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除安排教學助理以協作教學模式在課堂作支援外,在課後設有不同小組,如言語治療、社交技巧訓練、專注力訓練等支援服務;同時安排家長個別面談,加強家校合作,共同輔助學生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因應不同學習需要的非華語學童,提供相關支援項目,確保她們與華語同儕享有同等學習中文的機會。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已發展數學科及常識科校本思維訓練課程、中英文科校本課程及一至三年級課程統整。小一至小六每級各兩班施行「普教中」。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家教會已成立二十五年,為配合學校發展推行不少活動,如家長教育講座、親子義工培訓計劃、校舍設備籌款、家長義工招募、旅行等,每年出版會訊,促進家校溝通。 |
校風 |
:
| 校風淳樸,教師勤懇,學生良善受教。德育及公民教育組與訓輔組合作,推行校本計劃,輔助孩童成長。安排小一新生日及各級家長會,並為公教生辦靈修活動。家教會與學校建構良好夥伴合作關係,舉辦各類型活動,家長均樂於擔任義務工作。校友會亦能凝聚學生力量,延續對學校之歸屬感。 |
學校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發揮校本管理精神,推動自評文化;致力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學習社群,提升資訊科技教學水平;爭取資源改善教學;推廣藝術教育,發展學生潛能。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引進新教學理念,發展校本課程及學習導向評估,善用評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兩文三語能力,營造良好語言學習環境;鼓勵閱讀風氣,擴闊學生學習領域。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配合教育趨勢,因應學校發展,關注學與教成效,為老師提供不同的培訓,提升專業水平。 |
其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