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本校為一所天主教學校,校長帶領一位副校長、七位主任及全體教師推展校務。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法團校董會成員包括辦學團體代表、校監、校長、社會人士、家長代表、老師代表及校友代表,定期召開會議商討校政。 |
環保政策 |
:
| 本校致力推動環保教育,每年均舉辦多項環保活動,如:課室盆栽種植、「綠化校園工程」、「一人一花」計劃、「香草種植計劃」,以提高學生對綠化環境的意識。 |
學校關注事項 |
:
| 1. 果敢表達善溝通,傳情達意見互動。
2. 實踐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培育關愛、堅毅、有自信的黃天人。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本校各科按照「校本自主學習能力架構表」,有系統地組織均衡而切合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發展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學習做筆記、思維、閲讀、研習此五種能力。讓課程在課堂、課業設計和評估這三環互扣的規劃下,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能在課堂中應用合適的策略,組織及鞏固所學。各科設「繽紛樂」時段,透過活潑實用的課堂讓學生活學活用,享受學習的樂趣。為了提升學生的思考和組織能力,本校推行《果敢E兵團計劃》,以鼓勵學生於各科的課堂上能運用完整句子作答及「自我提問」,而各科在《果敢E兵團計劃之精兵強將》中,各設一個與組織力有關的獎項,以獎勵在朗讀、複述等項目表現出色的學生。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透過校本閱讀計劃及活動擴闊學生閱讀面,並進行專題研習,培養學生共通能力。藉校本德育課程,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
學校參加教育局「電子學習學校支援計劃」,設有無線網絡基礎設施及添置流動電腦裝置供教學之用,各科善用網上學習平台及電子教學工具,提升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的能力。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透過跨學科課程,當中包含跨課程閱讀和STEM教育,進行手腦並用的活動,以強化學生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及創新思維。本校參加香港賽馬會第二期運算思維教育計劃CoolThink@JC,此計劃的課程框架由香港教育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創建,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和解難能力。 |
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 |
:
| 本校致力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提供行動實踐和學習經歷,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達致全人發展。為此本校推行德育課及天社倫課程、週訓加油站、「我的行動承諾」、「有品校園獎勵計劃」德育主題、生命教育課程及各項活動、生命教育主題壁報等。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本校以「全校參與」模式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透過多元化的小組教學、抽離式小組教學及輔導教學等,提升學生學業成績;並設成長的天空計劃及小組活動,支援有成長需要的學生。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設教育心理學家、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及學校社工支援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本校設學生支援組,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提供支援:如抽離式小組教學、課前輔導、個別學習計劃、小一及早識別計劃、愛心助人計劃、社交小組等。本校有駐校言語治療師、功課及評估調適,課後設功課輔導班及資優小組,以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舉辦文化共融活動;及本校全部年級實施普教中,提供額外支援(例如抽離/小組學習、拼音教材等)。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各科設校本課程、普教中、英文數學及全方位學習等,達致拔尖補底。設資優課程、功課及測考調適,照顧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藉不同活動,增強親子溝通。學校舉辦福傳、義工服務及講座等,加強家長對學校的認識及組織家長支援網絡。此外,家校保持雙向溝通,促進學生成長。 |
校風 |
:
| 學校重視學生全人發展,積極推動關愛校園及營造快樂的學習環境。透過福傳活動,讓學生體現校訓「自強不息」的精神,全方位落實培育學生品德,實踐天主教學校核心價值、公民意識與正面價值觀。 |
未來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本校着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立正確價值觀,營造健康、快樂的校園。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教師以基督的愛培育學生,持續進修,為學生締造優質教育。 |
其他 |
:
| 2019-2020年度全校共311人次獲校外獎項,包括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小學生獎勵計劃」優秀學生獎、第13屆黃大仙區傑出學生選舉優秀學生獎、黃大仙文志獎學金最顯著進步獎、迪士尼STEM體驗優秀表現獎等。此外,本校在粵港澳大灣區數學競技賽大灣盃預選賽(香港賽區)及「華夏盃」全國數學奧林匹克邀請賽中共獲60多個獎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