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法團校董會→校長→行政組,推行校政及課程改革。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依法團校董會規章組成。 |
環保政策 |
:
| 本校以「珍惜資源 愛護環境」的理念作為環境教育的主題。 |
學校關注事項 |
:
| 促進自主學習;建立成就感;培養樂學、樂助、樂群的孩子。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用多元教學方法與策略,配合校外參觀活動,並利用週五活動課進行閱讀、專題、體藝等聯課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及多元化學習。又透過主題學習週、專題研習等,有系統地把學習聯繫起來。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1.閱讀計劃:推行廣泛閱讀及親子伴讀計劃,舉行多元化閱讀活動,如書香電台、校園電視台、網上閱讀平台。 2.資訊科技:使用輔助教育平台如數碼教材庫、內聯網、網上圖書館系統及Google Classroom等,增強師生互動。
3.德育及公民教育:設計正規及非正規德育及成長課課程。 4.專題研習:因應學習重點,培養共通能力;除科本研習外,並於三至五年級進行跨科專題研習。 5.STEM教學:於四至六年級設編程課程、「小小科學家」培訓;四、五年級設「STEM小小工程師」培訓;小四至小六常識科設主題式課程單元。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本年度重點關注:自學及資訊科技能力的應用。 |
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 |
:
| 為了使學生成為樂學、樂群、樂助的孩子,透過「啟迪正向生命,擁抱豐盛人生」,讓學生從個人、家庭、社群、國家、世界各方面,培育九種正向特質(堅毅、喜愛學習、感恩、仁愛、公平、誠實、希望、謙遜、自我規範),使其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透過不同的計劃及德育課教材,培養學生的正向品德和倫理觀。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主任、課程主任及教務主任組成學生支援組統籌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工作,並由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及社工提供專業支援意見。透過資優課程、課程調適及個別輔導等,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老師亦已按教育局的要求修讀有關照顧特殊需要學生的課程。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教師於課堂利用合作學習模式,照顧學生個別差異,並安排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發展潛能。此外,並於校內推動關愛、互助精神,建立關愛共融校園。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透過拔尖保底政策,提供差異照顧;一、六年級安排幼小、中小銜接課程;並推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家教會為家長及學生舉辦多元化活動、工作坊及興趣班,讓家長掌握親子溝通技巧及自我增值,亦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並設有卓越課外活動獎,以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又協助學校舉行主題學習活動,增加家長的凝聚力及家校合作機會。 |
校風 |
:
| 以「樂學、樂助、樂群」為本,培育學生對人有禮、做事有責,能以樂觀積極態度面對挑戰,建立成就感,追求卓越,並以推己及人的價值觀營造校園關愛文化。學校聯同駐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與社區機構合作,設計德育教育課,就各級學生需要提供多元化輔導活動,如歷奇活動、學生及家長小組、教師培訓及個案輔導等,讓學生健康地成長。 |
未來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1.推展學校發展計劃中三大關注事項:促進自主學習;建立成就感;培養樂學、樂助、樂群的孩子; 2.繼續推行「普教中」計劃,於二至六年級每級各兩班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科計劃; 3.於一至六年級各科課堂內引入合作學習活動,加強學生同儕互動能力,培養學生協作精神; 4.英文科優化校本閱讀及寫作課程; 5.英文科與教育局協作推行Space Town Literacy
Programme,提升小一至小三讀寫聽說各項能力; 6.數學科推展校本調適課程; 7.推展STEM教育課程。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幸福感、樂學、內發及協作並重,強化教師團體的動力—建立積極的態度和提升能力是教育成功關鍵,本校透過策略優化上述元素。資料顯示,本校九成以上老師在工作上感到幸福、全部英文及普通話老師皆達到專業水平、九成以上擁有大學學位、五成擁有碩士學位、28%曾獲保良局服務貢獻獎、15%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15%在不同領域獲優秀獎、積極參與校外協作計劃及境外交流活動。 |
其他 |
:
| 內地姊妹學校(上海、湖北、昆明、珠海、南沙、河源)交流計劃、星加坡、澳洲、英國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