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分為:行政、財務、社會關係、庶務、發展。而行政事務分校務、教務、訓育及輔導、課外活動、學生事務、總務及資訊科技組。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定期舉行會議,各校董共同就校務進行討論決策,貫徹校本管理精神。 |
環保政策 |
:
| 參與回收廢紙、墨盒、塑膠瓶、紙包飲品盒及鋁罐等環保物料計劃、琚校自然教室(隔熱塗層)、綠化校園、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之綠色節能力能及節水器具改裝用水設備,學校裝有太陽能光伏板,參與上網電價計劃及「中電社區節約能源基金-節能設備升級計劃」,設置廚餘機、發電單車等。 |
學校關注事項 |
:
| 優化學與教的效能、創建環保校園、建立正面積極的價值觀。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一至六年級均進行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人際溝通技能,並鼓勵朋輩學習,提升學習效能。每週進行週會、成長課及課外活動。本校一至六年級推行小班教學,設有多元智能課,培養共通能力。各主科均設有不同活動,更帶學生進行境外考察及與內地學生進行交流,豐富學生學習經驗。每年均進行全方位跨學科學習課程,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閱讀計劃:早讀課、中文、英文閱讀及伴讀計劃。
資訊科技:全校課室設有85吋互動屏幕、電腦及實物投影機。李聖潑STEAM創意教室開幕,積極推行校本STEAM課程及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專題研習:小一至小六進行專題研習。
德育、公民教育:早會、週會、班主任課、成長課、專題講座。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課程中着重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協作、溝通、解難等。兩星期一次多元智能課,以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來啟發學生的共通能力。 |
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 |
:
| 本校透過不同程度的課程、多元化的活動及多樣性的學習體驗,培育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及態度。課程內容除了由老師共同商議外,亦與機構合作開辦品德教育課,以加深學生對價格觀及品格的認識。此外,每星期均舉辦不同教育範疇的周會講座或與機構合辦活動,加強各教育範疇的連繫及讓學生實踐所學的正向價值觀,達致全人發展。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設有輔導班,為能力稍遜的學生補底及進行「校園乾媽爹」計劃,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默書及測考調適;設有校本資優課程,分三層架構培訓有潛質的學生,如奧數、英語話劇組、英文大使、辯論隊及創客教室等。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學校透過參與「小一及早識別計劃」、「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及「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校本推行小老師計劃,及早支援及配合有關班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提高學習技巧。在「課後輔導星星同學會」加入電子學習原素,提升學習動機。另外安排不同家講座,提升家長信心,改善親子關係。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舉辦文化共融活動;及本校全部年級實施普教中,提供額外支援(例如抽離/小組學習、拼音教材等)。中文課後功課支援和中文識字教學。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同級備課,制定不同程度課業。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透過琚校家長學院、親子工作坊、家長講座、閒聚星期二、家教會旅行等活動,家長、學生、教師相互間增進溝通。設有家長義工服務隊,發揮家校合作精神。 |
校風 |
:
| 校風純樸,重視個人氣質與品德的培養;老師合作無間,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品行端正、斯文有禮、好學進取,樂於參與課外活動。 |
未來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加強以資訊科技輔助學與教,完善校本STEAM課程,增強小班教學成效。此外,學校會進行校園環保建設,發展校本環保課程,並推廣正向價值教育。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協作教學、共同備課、教研、觀課、講座、工作坊、境外考察及校本支援計劃,初小中文分層支援模式計劃。 |
其他 |
:
| 本校積極推動關愛文化,並連續多年獲得「關愛校園獎」及「國際啟發潛能學校成就大獎」,取得健康校園銀獎。本校更重視師資培訓,教師團隊「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優秀教師(教育管理)」、「優質評核管理認證」、賽馬會香港優秀教練獎及第二屆品德教育傑出教學獎,奪得小學組傑出獎。
此外,學生亦表現出色,香港學校朗誦節冠軍、小學音樂邀請賽金獎、元朗區傑出小學生學首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