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校董會:校監–校長–副校長–主任及科主席–教師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校監:王賜豪醫生SBS太平紳士 |
環保政策 |
:
| 1. 收集同學捐贈的校服和舊課本轉送有需要的同學。 2. 提供可循環再用的午餐盒及食具。 3. 於校園設置垃圾分類收集箱。 |
學校關注事項 |
:
| 1. 推動正向教育,營造校園正向文化。 2. 加強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1.因應學生的不同需要規劃校本課程:中文科:推行粵普雙語教學;普通話科:一、二年級自編校本拼音教材;英文科:一至三年級推行Space Town,
由外籍英語教師協作教學;五、六年級設外籍教師會話課;體育科:一至六年級曲棍球課、三、四年級游泳課、五年級單車課;電腦科:自編教材,推行編程教學。 2.STEM和中華文化發展:設立小方天文台、小泉機械人設計團隊、親親種植園等,以及電腦科發展編程學習,推動STEM發展。各科引入中華文化元素,如弟子規、書法、國畫學習等。 3.利用課堂內外的時間和空間學習,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從而達致全人發展的教學目的。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1.建立「從閱讀中學習」的風氣。 2.進行專題研習,發展研習和探究能力。
3.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4.推動正向教育,營造校園正向文化。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透過不同的學習經歷,如服務學習、專題研習、多元化課外活動、聯課活動、境外交流及全方位學習等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培養他們的研習能力、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 |
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 |
:
| 透過德育課、主題式分享、德育之星選舉、「一人一職」計劃、「好學生獎勵計劃」、清潔運動等,宣揚、嘉許及肯定學生的正面行為,全面推動正向教育,以營造校園正向文化。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推行拔尖補底措施,以照顧學生學習需要。學校以三層架構模式發展資優教育:一,課堂引入高層次思維策略,並建立人才庫;二,挑選資優生進行各類專項培訓;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校外比賽。此外,於課後時段開設功課支援班、新來港學童支援適應課程、非華語生課後中文延展學習計劃,並於5至7時開設課後託管服務。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學校設立學生支援組,統籌三層支援模式以及早識別和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適切的支援。此外,亦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為有需要學生提供不同的支援措施(包括:悅讀樂寫小組、社交訓練小組、專注力訓練小組、藝術治療小組、執行技巧訓練小組、活力小先鋒及言語治療等)。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小組學習等);舉辦文化共融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增聘教師及教學助理支援他們的學習;中文科推行粵普雙語教學;推行朋輩伴讀計劃及提供英文版通告。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學校重視推動資優普及化,於恆常課堂加入高層次提問、解難及多感官元素,並為高能力學生設計具挑戰性題目,以加強學生思維訓練。此外,對於有學習困難或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會為其制訂「校本調適教學計劃」或「個別化教學計劃」(第三層級支援類別學生),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全面照顧有不同學習需要及風格的學生。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致力推動家校合作,促進親子溝通,以助學生全人發展。除了支援學校推行各種活動,亦透過不同的家長講座、工作坊,推動家庭成員自我增值。 |
校風 |
:
| 1.各級設不同的德育主題,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2.設德育課,推動深層次品德教育。 3.推行「愛心大使計劃」,培養學生互助互愛的精神,讓高年級學生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協助低年級的同學。 4.透過正向教育主題活動,提升學生抗逆力,建立積極的價值觀。 |
未來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關愛樂學展潛能,正向人生結伴行」是學校主題,期望師生能在互相愛護、彼此關懷的學習氣氛中各展所長,共建一個和諧共融的正向校園。未來將加強德育、STEM及中華文化的推展,推動體驗式學習。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結合教育發展及校本需要,以不同形式舉行「教師專業發展日」,如講座研討或境外交流等形式進行。另外,亦透過參加教育局到校支援,優化教學。 |
其他 |
:
| 由辦學團體東莞同鄉總會贊助獎學金,包括:本校傑出學生獎、全年學業獎、學藝獎、進步獎及課外活動獎勵計劃。公開及校際比賽獎項方面,於學科、運動及藝術範疇屢獲佳績,包括:英語布偶劇、數學、曲棍球、舞蹈、花式跳繩、武術、跆拳道、田徑、視覺藝術及朗誦等。此外,亦於2014年起,開展「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曲棍球發展計劃」,透過集訓、聯賽及境外交流等,推動學生的曲棍球運動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