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 |
學校管理架構 |
:
| 校監/校長會同行政會議。 |
法團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校董會 |
:
| 已成立法團校董會,成員包括辦學團體、教師、家長及獨立人士,校長為當然校董,每年舉行三次常務會議,審議及監督校政和學校發展。 |
環保政策 |
:
| 學生自備餐具,加強低碳生活教育,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及培育良好生活習慣。 |
學校關注事項 |
:
| 1.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靈活施教。 2. 推行健康校園。 3. STEM教育。 |
教學規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本校的學與教配合教育局課程指引設計多元化學習活動,並把健康教育、國情教育、資訊科技教育、STEM教育及資優教育融入活動內。為使學生活用學科知識,本校設計跨學科協作活動、思維課程、專題研習、舉辦全方位學習週等,培養學生共通能力。另設計綜合學習課程以發展藝術及體育教育。本校善用小班教學契機,優化教學活動及運用合作學習策略,促進學習,並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亦舉辦主題學習活動如中國/國際文化週、科技數理日、跨境交流等豐富學生學習經歷,實踐「無圍牆學校」的辦學理念,並致力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邁向終身學習和樂善勇敢的目標。 |
關鍵項目的發展 |
:
| 本校着重推廣閱讀,舉辦多元化閱讀計劃及活動,如跨課程閱讀、閱讀週、網上閱讀計劃、英語讀書會及閱讀講座等。本校設「靈德公國及成長課」,融入健康教育及國情教育,舉辦公民教育活動及跨境交流等,並參與不同的教育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另配合「訂立目標」單元,透過計劃、實行、檢視、反饋、修正的循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學生透過專題研習及全方位學習週擴闊視野,並從研習中發展共通能力與知識遷移的能力。本校於課程中融入資訊科技學習,並運用電子學習資源促進學與教。 |
共通能力的培養 |
:
| 透過多元化的學與教活動,如主題學習活動、跨學科活動、專題研習、藝術與體育科的綜合學習等,發展學生的溝通、協作、創造力、明辨性思考及運用資訊科技等共通能力。亦着重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如課前預習、摘錄重點、使用工具書、搜尋與篩選資料等,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增加主導性,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
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 |
:
| 學校靈德公國小組推行全方位德育課及成長課,加強學生在國家安全、正向價值觀、品德和態度。 |
學生支援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以LSG為有學習需要學生提供支援。初小部份班別採用協作教學,另設輔導班、社交、專注力及讀寫小組。運用ESTG及SBEPS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支援和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小二至小六設精英班。各範疇表現優異的學生會被推薦入各抽離式學習小組。校外支援有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及教育局網上資優課程。設小一銜接課程及其他計劃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建立關愛及共融文化,透過講座或工作坊等,加強教職員、學生和家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認識及接納。設立學生支援組,主要成員包括:校長、副校長、課程主任、訓導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社工、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增補班老師、輔導課統籌主任及資優教育統籌老師。小組負責規劃、訂立和推動相關政策及事宜。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本校為相關學生提供適切支援。
|
課程剪裁及調適措施 |
:
| 透過「三層支援模式」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於課後舉辦中英數科的拔尖保底課程以協助同學解決學習上的困難。 |
家校合作及校風 |
家校合作 |
:
| 訂定清晰明確的家校合作政策。重視家長教育,鼓勵家長輔導子女學習。組織家長義工,增進家校溝通,合力建設和諧校園。 |
校風 |
:
| 學校校風純樸,學生有禮守規。推行關愛活動及領袖生服務,讓學生融洽相處,提升學生對別人的關懷及社交能力,締造和諧友愛的校園氣氛。學校重視學生學會學習,銳意實現「無圍牆理念」,為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經歷;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令他們提升自信,積極學習,建立正面價值觀。 |
未來發展 |
學校發展計劃 |
:
| 因應教育發展最新趨勢、學校發展及教職員的需要,鼓勵教師進修以持續改善學與教。積極爭取校外支援讓教職員了解教學新趨勢並實踐於課堂中。設教學啟導讓新入職教師融入學校生活。此外,建立學校發展問責機制,發展學校自評文化,優化人力資源管理,使學校邁向卓越,不斷改進。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本校教師積極參與各項專業發展,針對課程、支援、行政等相關範疇,並透過同儕觀課及專業交流以達致三年150小時的基準。 |
其他 |
:
| 設有家長教師會獎學金,鼓勵學生在學業及品德上力求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