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教」,從小開始
本文撮錄自2004年6月17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張國華博士(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
嘉賓:陳嚴黛莉女士(校監夫人) (九龍塘劍鳴幼稚園暨幼兒園)
「三歲定八十」,故此家庭教育最好在三歲之前開始施行。陳嚴黛莉女士(陳師母)認為教導小朋友要有「三心兩意」,「三心」包括:愛心、耐心及關心;至於「兩意」,就是創意及誠意。
陳師母在分享其辦學經驗時提到,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小朋友比較聽從老師的說話,於是若遇到孩子有不聽話的情況,便想訴諸權威,「恐嚇」要告訴老師、校長,以作出懲戒;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接收到錯誤的訊息,誤以為老師只懂責罰學生,從而產生恐懼感。要改變孩子的觀感,家長應該給子女傳遞一個正確的訊息:「老師只想好好教導你,並不是想責罰你」,以減低子女對老師的畏懼感。
當年任教小學的時候,陳師母曾見過一些家長在放學時,急忙打開子女的家課冊、默書簿跟其他同學比較。她相信每個小朋友的能力不同,若要硬跟別人比較,便會對他們產生無形的壓力;反之,子女的學習表現似乎更重要,若子女今次表現得比上次出色,便要稱讚他們。父母如果能夠把子女的優點放大,把缺點縮小,定能增添他們的自信心。
陳師母認為父母對子女不能過份溺愛,她眼見有時候小朋友犯了錯,父母反而把責任歸咎於家中的傭人或長者;陳師母建議,家長可嘗試用小朋友的語氣指出子女的過失及其後果,這樣小孩子會更容易聽得懂,令他們明白自己有何過失,讓子女承擔責任。
聽眾曹太來電提到她四歲大的兒子,經常於人多的場合爭先發言,且聲量過大,容易予人不禮貌的感覺。陳師母解釋,可能是獨生兒的關係,平日家中成員會把注意力集中於他身上。故此,當曹太於聚會上與其他人傾談時,兒子便會感到不耐煩,希望透過大聲說話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陳師母建議,曹太告訴兒子聲音可劃分為五個音波(聲音很弱、隱約聽到、適中、大聲、尖叫),平日說話應該用第三個音波;那麼下次當兒子發言時,可示意他發出第三號音波,相信他大聲說話的情況能得以改善。
聽眾李太亦來電問到,她五歲的兒子頗為活躍,常常於吃飯的時候四處走,那麼,怎樣才能令兒子安坐吃飯呢? 陳師母認為切忌追著兒子給他餵飯,因為跑著吃對小朋友的健康亦有不良影響;她相信孩子少吃一頓飯問題不大,當他在下一頓飯感到肚子餓時,自然會乖乖地坐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