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你我知多少
本文撮錄自2004年9月30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陳劉玉蓮女士(家校會副委員)
嘉賓﹕李瑞霞小姐 [教統局專責教育主任(教育心理 / 特殊教育)]
基於平等機會及全面參與的理念,香港的教育政策自70年代開始已鼓吹融合教育,希望弱能兒童亦能夠上主流學校。李瑞霞指出,不少研究發現若他們跟普通小朋友一起成長,不論在學術上、社交上、溝通上甚至解難上亦有得益;研究同時發現,普通小朋友亦能因此而學會更尊重別人、接納別人、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等。
融合教育照顧所及的學生,包括:輕度智障、自閉症、弱聽、全失明及身體弱能。鍾傑良問到自閉症在外表上較難辨識,那末,家長可循什麼途徑得知孩子是否患上呢?李瑞霞解釋大部份患者在2歲前已有不少徵狀,大致有三個較顯著的表徵:溝通困難、社交困難及過份固執。如家長及教師懷疑小朋友患上自閉症,可到衛生處的兒童智能評估中心作測試。當小朋友一但被識別為自閉症兒童,亦可進入一些兼收弱能小朋友的幼兒中心、幼稚園,園中的專業老師可為兒童作個別訓練,並了解他們的困難。至於小學方面,學校可按其校本政策來決定如何進行融合教育;可先統整其資源:資金、人力(家長義工和同學協助);然後,再於教學、課程及評估三方面作出適切的安排,好讓弱能同學能發揮所長。
聽眾李女士來電表示希望了解一般學校的設施是否足以配合融合教育。李瑞霞認為隨著學校改善工程的開展,大部份學校的設施已十分完善。學校亦可按需要,自行在校內進行簡單的工程,如加設斜台。若學校在資金上有困難,仍可向教統局申請增補基金,以添置凸字機等簡便器材。
中學教師李先生亦來電分享到其班中有一男生與其他同學相處不來,且喜歡獨來獨往,他的母親表示兒子有自閉症的傾向;初為人師的他,應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李瑞霞建議李先生可先跟註校社工、學生家長,及其他主要科目的老師召開一個個案會議,以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並找出具體的解決方法;如有需要,更可邀請與學校有聯繫的教育心理學家參與會議。假若該學生未曾接受過自閉症的評估測試,李先生可在學生家長同意下,透過學校社工通知教統局的教育心理學家作初步了解,如有需要,可再轉交兒童精神科醫生處理。李瑞霞補充,教統局亦於2001年製作了一隻資料光碟,名為「融合教育之自閉症篇」,可供老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