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學制(2) - 成績評核
本文撮錄自2004年10月28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節目。
主持:蔡嘉儀女士、張國華博士(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
嘉賓﹕張永明博士 (考評局副秘書長)
因應新高中學制的推出,評核制度亦須作出配合;張永明表示新的評核方法應符合三項基本原則:一. 考核成績須為國際認可;二. 令社會認同學生的水平是有所提升;三. 所有學生經過三年高中課程後,應給予他們適當的資歷認証。
新舊考核方法不論在數量、標準及模式上都有不少轉變:一. 新高中學制只會於高中三設一個公開試,來決定學生能否進入大學,比現時的學制少了一個淘汰機關;或許有人認為「一試定生死」會增添學生的壓力;然而張永明卻認為成績較好的學生只須要考一次公開試便能進入大學,無疑令他們的壓力減低,並能節省準備兩次公開試的時間。二. 他表示現時的拉曲線評級制度並未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能力;故此,他建議以能力作評級,還同學一個公道之餘,亦較容易比較不同年份學生的能力。三. 有些科目的能力未必能具體地透過考試反映出來,故此他提議把高中一至三的校內和公開試成績、服務紀錄及證書等放於學生的「高中學生學習概覽」內,讓大學及僱主作參考。四. 考評局計劃於新課程的24個科目中加入校本評核的元素。其實,早於1978年已首次於化學科引入了校本評核;而現時亦有13個會考科目及13個高考科目加入校本評核。為了避免考生在評分上的爭議,考評局二十年來已運用了不少有效的方法為學校之間、老師之間的評分差異作調適。
聽眾蔡校長來電提及新課程的科目仍甚為學術性、概念性,教統局會否再作調適。張永明指出新課程在主流科目以外,亦加入職業導向的元素;事實上,今年已是第二年於學校試行職業導向課程,參加學生的數目較去年大幅度增加,亦有傳統名校的學生讚賞此科對他們尋找出路甚有幫助。與此同時,蔡校長亦擔心如考評局頒發應用文憑予選修職業導向的學生,社會上可能會造成標籤效應。張永明解釋,對於分發兩張證書(即應用文憑及香港中學文憑)還是一張證書予這些學生,現時尚未有定案。他建議主流科目的等級可與應用科目相掛勾,以肯定應用科目的價值;屆時再配合政府的資歷架構,學生可從而得到職業認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