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怎樣為子女的教育做財務策劃
本文撮錄自2004年12月30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葉祖賢先生(教育統籌局總發展主任)
嘉賓﹕麥萃才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 - 財務及決策學系助理教授)
隨著出生率持續下降,近年更跌至每對夫婦平均只生育0.9名子女;故此,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致乃無容置異,而家長亦往往希望給予他們最好的教育。然而,對於家長而言,子女教育的龐大開支亦不容忽視;單單子女多年的學費,已是很可觀的數字:由幼兒班至高班,一般學校需要千多元一個月,名校更需要三千多元;中四至中五兩年學費需要一萬元;中六至中七需要近萬七元;三年大學學費更需要十二萬幾;因此,由幼稚園到大學畢業已需要支付二十萬元。
當然,單從學費一項來看,並未能足以反映家長對子女教育之情切;近年來教育質素不斷提升,家長在子女的其他教育消費,如:補習班、練習、圖書、興趣班及遊學團等,已比學費等常規性支出更要多。誠然,名校往往要求學生多才多藝,以致部份家長會過於刻意培育子女各方面的才能,令子女「因學而學」,而非為興趣而學。
因此,一些向香港教育投不信任票的家長,往往選擇把就讀高中的子女送往海外,直至完成大學課程,但數年間的總支出可能高達一百萬元。麥萃才表示,若父母所購買的教育基金每年可得五厘的回報,以子女由出生至17歲的供款期來計算,每月需供款二千幾百元。當然,若父母希望得到每年十厘的回報,亦可考慮投資於股票市場,但投資風險亦應隨著子女成長的階段而逐年減低。對於一些未能負擔子女赴海外升學的家長,其子女亦大可透過升讀本地大學,以認識來港就讀的外國學生;而大學的交換生計劃亦令學生有機會赴笈海外一至兩個學期,以增加接觸外來文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