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心目中的理想父母〉調查報告

家長 > 親子資訊 > 港台親子節目 > 家家有教
 

〈學童心目中的理想父母〉調查報告


本文撮錄自2005年8月25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葉祖賢先生(教育統籌局總發展主任)
嘉賓﹕陳可勇博士 (法住文化中心)

在一項以中一至中五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發現,年輕人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應具備仁慈、節儉及樂觀的優點;當小朋友成績欠佳的時候,父母應對他少責罰多仁慈;小朋友認為父母應儘量節儉,把省下來的錢供他讀書、給他零用;當小朋友的成績不理想或老師認為他的行為不當時,父母亦能樂觀面對。

陳可勇指出年輕人對家長的期望正正反映了兩種主流文化思想:1) 消費文化,年輕人享受作為消費者的身份,被遷就、被滿足、被聽從; 2) 人權觀念,年輕人從小便被教導成為一個權利使用者,只懂得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人權,但卻不會自我反省。此外,在另一個調查中亦發現,有四成學生認為既然自己是消費者,故有權評核老師的表現,即使在學校使用手機,老師亦無權過問。

葉祖賢補充了一個例子:當子女起床後見父親請了病假,沒有上班,便說:「為何還不上班?你不上班的話又怎樣掙錢給我們買東西呢?」他擔心如家庭成員間的價值觀亦同樣滲透了消費文化,或會令家庭的功能瓦解、萎縮,進而破壞了親子關係。

陳可勇相信家庭功能瓦解的主因是成年人對生命不太了解。事實上,夫婦因相愛才會有下一代,但可悲是當他們有了下一代後,配偶間便會慢慢因為生活的問題而產生怨懟,家庭再不能蘊釀出愛,成員間最終只講功利、人權。但若然每個個體都懂得愛、懂得珍惜,便能更深入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他續稱當父母體會到子女不易為時,便會知道在對子女苛求前,必須先要求自己進步,並由尊重、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回想到原來自己有同樣的成長經驗,定會對子女多一份體諒,令家庭成員間能達至互相感通。

他建議家長應在子女3歲前多加管教其紀律,到小學時則著重啟發性情,給他生活空間,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作為父母,應反省自己是否自己令到下一代只懂得消費、嚮往人權,同時亦要以身作則,愛護配偶及子女。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