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展愛國教育
本文撮錄自2005年10月13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黃均瑜校長[福建中學(小西灣)]
嘉賓:張永雄先生 (教統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德育及公民教育))
大部份國家都會把本國歷史列作必修科,以培育愛國教育。黃均瑜認為,如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不了解,又「從何愛起」呢?然而,香港的情況卻有點不同,大部份學校只於初中階段才會把中史列作必修科,更有學校沒有把其當作獨立科目看待。
張永雄認同中國歷史在國民教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那麼,應如何在小學至中學的課程加強學生對中史的認識?事實上,現時在不同的學習領域內,都加入了大量中國歷史的元素,內容主要包括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及當代國情;當中更以新中國成立後,其經濟、民族、文化、科技及國防等事項尤為重要。故若要全面推行國民教育,三方面皆並重。他認為中史科可以兩種不同模式出現:1) 列為必修科;2) 由其他學科承擔一定責任。他指出以獨立學科處理當然有其好處,但其他教育工作者亦有義務推行國民教育,不應將國民教育集中於中史科老師推行。無論是哪種形式,學校仍是有其自由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黃均瑜認為把中史列作獨立科目的原因,是可保證一定課時;但若把它合併為人文學科,內容和課時未必得到保證。
張永雄指出國民教育主要圍繞三個中心思想:1)為何需要國民教育?有見年輕人對自己的國家、文化及國情的疏離感,實有需要加強他們對國家之認識,藉以填補以往的空隙; 2) 國民教育需包括什麼內容?以往課程多只觸及歷史文化層面,對當代國情只是蜻蜓點水式介紹;應對國家政經發展、外交及航天科技多加強調;3)如何推行?推行愛國教育需具備知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單是提升知識層面並不足夠,更需要情感觸動。至於意志和行為亦不是光談論,而是具體行動,並多思考自己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承擔。近年來,課改對全方位接觸越趨重視,在多元多角思考及持開放態度的教育下,可訓練學生的判斷力和表達個人感受。相信在教統局的培訓及妥善的資源分配下,國民教育定可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