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習」家長擔當的角色

家長 > 親子資訊 > 港台親子節目 > 家家有教
 

「專題研習」家長擔當的角色


本節目撮錄自2005年11月10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余榮輝先生(家校會副主席)
嘉賓﹕葉國洪博士 (浸會大學「疑難為本學習」教學與研究計劃統籌)

「專題研習」又稱「主題教學」、「方案教學」等,務求全方位引導小朋友學習一個跨學科題目。然而,教統局對「專題研習」的評分標準是什麼呢?以外觀為重?以內容為重?還是以表達理念為重呢?
 
葉國洪指出家長所擔當的角色稍為被動,最重要是視乎學校的給分要求。他認為「專題研習」應讓小朋友集中在一個專題上作獨立思考,然後再根據題目來發揮所學。那麼,專題研習的價值是什麼呢? 1) 能引導小朋友的獨立思考; 2) 能引導小朋友的批判思維; 3) 最重要是提高他們的解難能力,這並非美觀所能達。 故大家經常強調,對小朋友的要求不是美觀的包裝,亦不是表達的形式,而是報告的內容和精神。葉國洪憶及在一次活動教學的實驗中,他曾詢問一個小女孩如何做出一個美麗的布偶,殊不知她突然放聲大哭;只因布偶並非由她親自己製做,哭只是慚愧的表現。但若不是她做的,又豈會得到愉快的學習和成果呢?

「專題研習」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獨立思考、掌握資料、提出個人見解;這應是小朋友能力範圍可做到的解難方案,而不是專家一樣的報告。他表示過往曾到過五間中國的學校作環保考察,其中一間學校把街道的污水問題寫成儼如碩士論文般的深入報告。需要反省的是,學校究竟要求小朋友做什麼呢? 抄襲專家的答案又有什麼意思呢? 他認為「專題研習」的學習重點不應只是解釋某個專題,亦不應只是上網找資料、弄好簡報,而是著重小朋友的創意和解難。 家長 應鼓吹小朋友獨立思考、創新思維,以小朋友的角度來推理他的理論,因童真往往是最難得的。故此,大人既不是旁觀,亦不應下手,而是扶助,並時刻監察小朋友有沒有出錯。若大人過於積極,小朋友便沒有練習機會、思考空間,這反而違背教育精神。

葉國洪指出不論是專題研習,還是教育改革,最重要並不是敘述問題,而是講求創新和解難;始終抄襲的價值不太高,希望小朋友能以其程度、創意能力及解難能力,做出屬於自己的專題報告。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