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通識,說教育
本文撮錄自2006年1月19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黃寶財教授[家校會主席]
嘉賓:戴偉森副校長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通識有融匯貫通的意思,希望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看事物、建立批判性思考及強化組織資料的能力。並能把日常生活所學、其他學科的知識及新聞時事融匯整合,從而建立個人觀點。
戴偉森表示沙田循道衛理中學於1992年已開始開辦中六級的通識教育課程;這是基於 政府於90年的教育檢討發現,香港學生所學的知識雖深但窄。為擴闊學生的視野,遂引進了通識科高級補充程度會考。
課堂上,老師通常會找一些富有爭議性、容易帶動多角度討論的主題;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是要促進學生討論或鼓勵他們去尋找及整理資料。而最近的熱門話題便是全球化世貿的問題,學生不但需要看新聞,亦要知道世貿前身的由來。學生的討論並不是無的放矢,他們會討論香港世貿的示威問題、中國入世的問題及其對香港的影響、世界貿易跟個人的關係。經過一番討論,學生的價值觀及行為亦會有所影響。
在通識教育裡面,雖然有課程指引,卻沒有教科書。教學方式是引導學生尋求答案,搜尋資料,故學生會覺得較舒服和靈活。但當考試時卻沒書可讀,老師會結合堂上所教的主題及最新的時事新聞作為試題的素材。通常是給予學生一些資料,然後要求他們引用資料來回應問題。例如給學生一幅名為「為教師減壓」的漫畫,同學便需要回答漫畫的問題,如:成因? 建議解決方法?支持方案的理由?建議是否可行?通識要求同學平日要對時事新聞有相當敏銳的觸角,並利用課堂所學、個人知識及分析技巧,好好把答案鋪排出來。
至於通識科的評卷準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2) 學生是否能帶出自己的觀點,並有明確立場; 3) 學生對資料分析、鋪排的能力。
戴偉森認為通識能幫助學生擴闊視野、關心周圍的環境及訓練批判能力;但除卻課堂外,亦可透過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例如:到圖書館看書、看新聞及跟父母討論德育問題等;單元「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便能從日常生活經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