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心散」的孩子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家家有教】
主持:鍾傑良先生、黃寶財教授[家校會主席]、莫鳳儀校長[家校會副主席]
嘉賓:青山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曾繁光醫生
目前,香港大約超過百分之十的兒童患上專注力缺乏症或過度活躍症,「孩子是否過於心散?」往往是家長担心的問題。但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下,「心散」屬於正常的表現。最重要是認清問題的根本:是孩子缺乏專注的能力?還是家長的要求過高?
首先,家長要為孩子訂立合理的目標。當孩子不能安坐兩、三小時把功課做妥便斷言孩子缺乏專注力,曾繁光認為這是過於緊張的表現。其實成年人的專注力只能維持一小時,故此當孩子溫習四十五分鐘至一小時,便應該讓孩子稍稍休息十分鐘,這樣做功課的效率自然會有所提升。況且,孩子下課後身體疲累實在在所難免,家長應該予以體諒,並按照孩子的精神狀態,好好為他們安排作息的時間。
另外,家長亦需要留意外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試問當孩子在房間溫習,客廳却開著收音機、電視機、甚至麻雀耍樂,這樣又如何要求孩子不「心散」呢?始終人不如電腦,難以在同一時間做多種工作,故此,讓孩子在寧靜的環境下溫習至為重要。當然,這並不表示孩子不可以看電視、上網、玩遊戲。例如做功課兩小時後,家長便應該安排孩子有四十五分鐘的娛樂時間;究竟何時做功課、何時休息,家長可跟孩子好好協商。倘若家長硬要孩子在他們最喜愛的卡通片播放時間做功課,只會惹來不必要的衝突。
除了電視的誘惑,相信現今很多家長都經常抱怨電腦容易令孩子「心散」。曾繁光笑言,他亦曾經遇到同樣煩惱:以前,他女兒喜歡邊溫習、邊上網,他有感這並非有效率的溫習模式,故此便建議女兒對比關電腦與開電腦溫習的成效有何不同,讓她透過親身的體驗反省自己的讀書方法。結果,在「實驗」過後,女兒認同關電腦溫習效果更佳。曾繁光的個人經驗,大家不妨參考。
無疑,有部份小朋友實在難以安定下來。曾繁光建議,當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與他們共同設計溫習時間表後,便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訓練孩子專心的能力。例如先以十分鐘作為目標,若孩子能夠在十分鐘內專心溫習,便可送贈小禮物以示鼓勵,然後再逐步將目標時間延長;但若果情況未有改善,便需要尋求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協助。不過,曾繁光強調,最重要是跟孩子共同發掘學習的樂趣,畢竟,興趣與專注力往往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