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評核
本文撮錄自2006年4月27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黃寶財教授[家校會主席]
嘉賓﹕張永明博士(香港考評局副秘書長)
校本評核是什麼呢?很多學生面對公開試的時候,都會感到特別緊張,以致應有之水平未能發揮。考評局遂建議在公開試中,把評核的範圍加闊,並加入校本評核。張永明解釋有些科目難以依靠筆紙來考核他的能力,如畫畫等;又例如同學在應考英語會話時,在面對陌生人的情況下,可能無法把他的能力充份表現出來,故校本評核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間,不同國家亦採用了校本評核來評定學生的水平,而香港亦早於二十年前已在中六、七開展了。
不同性質的科目在校本評核的設計上亦有所不同;以英語會話為例,2007年公開考試將會分作兩部份:一種是面對陌生的考官;另一種則是面對熟悉的老師及同學。中四及中五同學可於閱讀廣泛計劃的四類讀物中,包括:小說、非小說、文字及非文字,選擇其中三類,並於每一類中選擇一項。同學需於中四時進行第一次口頭報告,把故事內容及讀後感演示出來,可以小組或個人形式進行,再由老師及同學發問;到了中五級再進行第二次評核。有學校表示,此舉可令一些成績較遜色的學生,亦願意開口表示意見,加強他們的自信心。
對於評分方法,考評局亦做了研究及試驗,並製作了錄影片段,以供老師參考。張永明建議任教老師應選取自己學生的樣本進行討論,並定出具體的評分標準。至於學校之間的水平差異,則可以學校在公開試的整體表現,以及學生在公開試的成績分佈來調節。
事實上,每間學校推行校本評核的情況不同,約四成學校推行成功,但亦有四成學校表示難以取得成效。張永明在此亦帶出兩個要點:一. 老師應於不同時候扮演不同角色,懂得評和教。二. 除了筆試以外,學校亦可採用其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但卻不可提交模擬考試(mock exam) 的成績作校本評核的分數,因模擬考試的分數可作為學生缺席公開試時的一個評分參考,以作恩恤。
至於中文科方面,學生亦需要提交日常課業或其他語文活動,以增加校本評核的多元性,給學校不同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