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有計

家長 > 親子資訊 > 港台親子節目 > 家家有教
 

親子有計


本文撮錄自2006年6月8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黃寶財教授[家校會主席]
嘉賓﹕莫鳳儀校長 [家校會委員]

小朋友由初小至高小的成長發展歷程,因人而異,但大部份初小的小朋友都是天真無知、率直可愛、無懼無畏、吸收能力高、記憶力強,總予人驚喜和熱情的感覺。莫鳳儀認為初小的同學猶如一張白紙,對成年人充滿信任,愛以成年人為學習對象。

她指出初小學生的活動量及彈跳力特別強,這往往跟食物中多元的顏色和味道有關;垃圾食物(junk food)更會直接影響小朋友的思維和成長發展。研究亦發現,過度活躍症及自閉症的成因跟飲食習慣、家庭經歷和父母態度有關。事實上,活力及精力十足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空間來宣洩情緒;但亦有些小朋友的性情比較文靜;故父母需要多了解小朋友是屬於哪一類型,並給予不同的教化。

父母愛錫子女並希望盡量滿足其慾望,實可理解;然而有時候小朋友的需要可能只是衝口而出。莫鳳儀建議家長應盡量保持冷靜,退一步想想,以理智的角度去分析小朋友的真正需要,避免事事有求必應。同時,她提議父母在教導小朋友時,可以溫柔的聲線向子女講故事和唱兒歌,藉此令成長中的小朋友脾性更加溫馴,令親子之間的溝通更理想。

這個年代,父母大多需要出外工作,親子關係容易產生張力;對於剛踏入青春期的高小學生而言,更加容易因為父母不斷要求及言而無信的行為而產生反叛情緒,子女跟父母鬥嘴彷彿成為必經階段。父母這時候亦應退後一步想想,避免跟子女發生衝突,影響親子關係。一般而言,高小的同學最重視朋輩的感覺,十分著緊同學對自己的看法、反應,以女孩子的情況尤甚。這時候,家長和教師應介入並充當「和事佬」的角色,從而了解並處理同學之間的溝通問題。

家長若希望跟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應多了解子女的喜好並投其所好,更可向他學習,令他產生光榮感。若家長和子女的關係只屬一般,可藉了解子女的同學類型及與同學相處的方式來增加自己對子女的了解。

黃寶財認為家長應身體力行,言出必行,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在教導小朋友時,避免採用說教的口吻,應盡量給予小朋友思考問題及找出答案的機會。莫鳳儀亦指出,有時候家長在教導小朋友時亦會不自覺地犯了一些錯誤:例如當長輩向一個害羞、慢熱的小朋友發問時,其家長總會催促子女回答,甚至代為作答,慢慢形成小朋友不願發言的習慣。故此,父母保持耐性及適當的沉默,給小朋友多一點發表空間。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