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健康之正面看人生

家長 > 親子資訊 > 港台親子節目 > 家家有教
 

活得健康之正面看人生


本文撮錄自2006年7月27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余榮輝先生(家校會副主席)
嘉賓:何金惠醫生 (衛生署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無病是否等於健康呢?何金惠指出不少香港人以為沒有病痛即為健康,這樣說雖然不是完全錯誤,但若把健康的定義再定得深入一點,便會進一步牽涉到以下問題:個人的身體和心靈方面是否呈最佳狀態?睡眠是否優質?工作是否順利?家庭環境是否理想?若全部皆是,才可算是健康。故此,即使身體狀態良好,但都市人仍需處理每天所面對的壓力,難以得到真正的健康。要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可根據臨床心理學家湯國鈞等所寫的《回到開心時》中的十大範疇作為量度指標:一. 是否有一個支持自己的家庭;二. 是否有令自己投入的興趣;三. 有沒有參加社會組織;四. 是否擁有理想的體重(可以自己的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來計算);五. 是否經常做一些令人鬆弛的練習;六. 是否有定期做運動;七. 是否有均衡的飲食;八. 一個星期裡有否做自己喜歡的事;九. 是否每一天都能好好規劃時間;十. 家中是否有可鬆弛的地方。至於減分的項目則包括:需要依賴飲品、香煙才能得以入睡、鬆弛;經常要把工作帶回家完成等。

應付壓力有很多方法,包括:做運動、保持理想體重、鬆弛神經以及均衡飲食等都屬於健康的生活。對現代人來說,要保持健康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殊不容易;何金惠建議大家平日可多做一些簡單的動作:盡量不要坐得太多、提早一個車站下車、選擇不搭電梯和多吃蔬菜。他更提出了「從應付壓力到正向心理學,變得快樂」一句座右銘,他指出以往醫學和心理學會較著重醫治情緒病,但近年心理學的新趨勢亦會教人如何變得快樂。而家庭醫學學院年刊最近亦提出幾點令人快樂的方法:一. 存在感恩的心,不要認為凡事乃必然,經常回顧過去一個星期值得感恩的事,這些人定必比沒有心存感恩的人快樂;二. 多行善,正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行善的人亦會比不行善的人快樂;三. 適量的挑戰亦能使人變得開心,因他可從中發揮所長;當自己完成任務後,內心的喜悅便會油然而生。其實快樂之道是需要持續學習的。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