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內評
本文撮錄自10月17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余榮輝先生(家校會副主席)
嘉賓:譚萬鈞教授 (香港私立學校聯會會長)
私立學校是指直資學校、優質私校(即由政府撥地興建)及獨立私校。一般而言,私立學校的自主權較其他津校及公立學校大,但校內課程及評核方法其實亦須要緊貼主流方向而定。基本上,直資學校亦須要參加香港公開考試,故校內評核亦會以會考為依據。
譚萬鈞認為近年的教改,無論由課程以至公開評核亦有不少改善,如中英文科已包括了讀寫聽講四種能力,令考試內容與實際社會需要更加拉近。以往的教學著重背誦,而忽略了能力的重要性;新課程著重學生對能力的掌握,他們能終身受用。作為家長,亦須要好好配合學校的教學進度,因應學校測驗考試的時間表而調整個人的生活節奏。他指出,由於現在多了家庭於周末返回內地,故於星期五及星期一缺課的同學漸多,家長應多加留意。今年的中一學生將會是三三四下的第一批高中學生,並有機會完成六年中學課程;故家長不要只看一、兩次考試的分數,而須做一些平衡和完善的長遠發展計劃,並從中給予鼓勵。譚萬鈞表示,其學校除了成績表外,亦有行為態度表,以顯示學生的紀律秩序及服務表現等。最特別的是,學校設有創業基金計劃,此計劃規定所有中四同學須上一個百多小時的課程,學校會提供每十人三千多元的創業基金,讓學生參與實際的策劃及行銷,由採購、包裝以至推銷亦須身體力行,而最後會對學生的共通能力及人際合作進行評估。課程除理論外,亦能得到實踐經驗,對學生將來工作亦很有幫助。
對於中一新生的適應問題,家長應如何拿揑?家長應留意子女的學習興趣和態度,以及子女對學校生活的適應情況。家長須留意子女三方面:一. 智力 ( intellectual),看其學業成績及閱讀習慣;二. 體力(Physical),子女應對某些運動感興趣,為健康成長打好基礎;三. 社交(social development),要看他有多少朋友,朋友多即等如興趣廣泛,發展才更健康。譚萬鈞認為中二乃最重要及關鍵的階段,這個年齡的同學開始去探索,注意力亦會拉闊,但由於價值判斷尚未鞏固,容易對新奇的東西產生迷惑,難分對錯。家長要清楚小朋友的性格,如子女悶悶不樂,家長可趁空檔時跟他們聊聊,了解子女的問題,有需要時亦可跟班主任討論,為小朋友解開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