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營養

家校會 > 家校會活動 > 最新活動總覽
 

學童營養


本文撮錄自2007年1月9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黃寶財教授[家校會主席]
嘉賓:胡凱恩小姐(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

營養師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呢?胡凱恩表示平日的工作主要在醫院接見病人或其家屬,並講解如何在飲食上改善病情,務求令他們的飲食更均衡、身體更健康及體格更強健。在私人層面上,她亦會撰寫專欄及出版書籍、替慈善機構設計餐單及到學校演講等。

黃寶財問到,有什麼辦法可令病人根據餐單飲食呢?胡凱恩認為最重要是能夠針對病人的問題,並給他們帶出一個訊息:跟隨餐單進食,可令病情得以改善。同時,亦要了解他們的目標是什麼?身體健康固然是大部份病人的目標,但有些病人認為家人的健康亦很重要;故營養師有責任教導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健康,從而照顧家人的健康。黃寶財又問到,「預防」和「教育」在實行上是否有一定困難?她表示困難一定會有,由於老年人及成年人已有既定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模式,一時三刻難以改變,故必須從細微著手,多給專業意見並教導他們烹調方法,為他們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香港小朋友飲食的最大問題,便是缺乏蔬菜水果和運動。去年10月份的調查發現,小學生進食蔬菜的分量並不足夠;經過數個月的宣傳及對學校和供應商發出指引,上星期中大所做的調查報告指,學生進食蔬菜的分量接近70克,距離衛生署建議的每餐90克蔬菜,已有進步了。然而,當中仍有20克之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輕家庭的飲食習慣偏向西化、少菜多肉,家長方面亦未能做到一個好榜樣給子女學習。同時,飯盒內的蔬菜存放過久,顏色及味道亦難以保持,供應商寧願選擇一些可存放得更久的肉食。再加上,若小朋友平日一直少吃蔬菜,他們選擇進食蔬菜的意慾亦會較低。

胡凱恩表示,若小朋友中午吃肉太多,晚上可多吃蔬菜、水果及魚肉等。不同蔬菜有不同的營養價值,肉食過多只會令脂肪過剩,容易造成肥胖。事實上,從供應商近來提供予學校的餐單已看到,飯盒內的蔬菜含量已明顯增加,當中亦會經常加入雜豆、芽菜、西芹及蘑菇等蔬菜。她亦建議供應商多於中午飯內加入水果並減少甜品分量,從而令學生的飯盒更健康。她指出衛生署的指引固然重要,但家校合作對小朋友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更為重要。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