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文化

家校會 > 家校會活動 > 最新活動總覽
 

健康飲食文化


本文撮錄自1月16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余榮輝先生(家校會副主席)
嘉賓:鄭良莉醫生(衛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

一份有營養的午餐,分量最多的應為五穀類,其次是蔬菜類(包括菇類及瓜類),肉類的比例應為最少。而為培養小學生均衡及健康飲食的習慣,衛生署遂推出「健康飲食在校園」的推廣運動,並舉行一連串有關比賽。鄭良莉表示,當中的「健康午膳廚神大比併」正舉行得如火如荼,透過這個比賽,她希望讓家長和食品供應商意識到,為小朋友提供符合營養價值、健康和美味的飯盒是十分重要的。衛生署已發信邀請全港小學參與比賽,並由學校派出家長或食品供應商代表參加,截止報名日期為本月26日。家長可藉著比賽發揮煮食創意,並跟子女在家中設計營養健康的新菜式。

除了廚神比賽外,亦有口號設計比賽及電子心意卡創作比賽,分別有140間及101間小學參加比賽。初步遴選已於去年十二月進行,並於每個組別內選出十款入圍作品,各小學生可於2月28日或之前,登入香港教育城之網頁或www.eatsmart.gov.hk進行投票,並從各組別中選出冠亞季軍及優異獎7名。

推廣運動中的「至營特工計劃」則供全港小學老師、校長和家長參加,每間學校可派出兩名老師或校長,以及兩名家長接受營養培訓。希望他們在接受基本知識之後,能夠擔起監測學校小食部及食品供應商的工作,並透過家校合作以改善學校的飲食環境。鄭良莉亦指出,小學生除了上課外,大部份時間都是留在家中,為令小朋友在家亦吃得健康,家長須要擔當重要的角色,不但要身教,平日亦要慎選食肆。她認為年紀太小的小朋友在選擇食物時,往往只會貪圖食品的顏色及味道,而不懂得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故家長有責任教導子女選擇有營養的食物,並為他們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事實上,很多研究亦指出,若父母能夠趁子女年幼時培養他們健康的飲食習慣,他們長大後亦能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故此,若家長、學校和食品供應商三方面能互相配合,小朋友的飲食習慣亦會變得更健康。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