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圈(Learning Circle)與教學效能
本文撮錄自2月27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陳劉玉蓮女士(家校會委員)
嘉賓:黃啟鴻先生 (教育統籌局高級學校發展主任)
近幾年,教統局不斷在中、小學推展「學習圈」,藉以提升學校教與學的效能。「學習圈」的概念近乎「品質圈」,即相同學科的老師走在一起,研討如何提升學與教的能量,從而令課堂變得更有趣,學生學習得更有效。「學習圈」跟一般科組會議性質不同,與會的老師都是自願參與,通常由四至八位老師組成,他們會就共同關注及有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反思,藉以在圈內互相提點和提出創新的教學方式。
黃啟鴻指教統局於「學習圈」中擔任了兩方面的角色:1) 負責聯絡和統籌的工作,安排定期聚會,讓老師和學校間交流教學心得和經驗;2) 負責訓練的工作,透過跟星加坡教育當局協作,由他們每年派當地老師來港為本地老師作專業培訓,同時亦會派香港老師到星加坡取經,以加強兩地老師之交流。
「學習圈」的施行步驟包括:反思、計劃、實踐、觀察、再反思。那麼幾個步驟間又如何互相緊扣呢? 黃啟鴻表示,老師需要訂出值得關注的討論題目,經過充分了解,再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試行方法後,檢視結果並作出調節。老師須在過程中撰寫一些文章(Journal),記錄實踐策略、心路歷程及個人意見等,跟其他老師及學校分享。
在這個循環過程下,老師間確實能發揮諍友作用(Critical Friendship),互相支援之餘又能坦誠地指出問題所在;但他認為老師在過程中不應太個人化,宜持開放態度,接納其他成員之意見。要解決共同問題及提煉出精彩的教學法,實非一時三刻之結果,故黃啟鴻認為整個循環過程大概需時一年。
他指一個成功的學習圈,應在個人專業上建立友誼,參與老師能在自願及輕鬆的情況下討論感興趣的課題,以提升教學效能及相互間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