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本文撮錄自3月6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余榮輝先生(家校會副主席)
嘉賓:陳建業校長 (順德聯誼會胡少渠紀念小學)
「生本教育」乃廣東省教育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所提出,是一個合觀念和實踐的研究;教育署的訓練和發展組於2002年亦向香港小學推介了這個實驗計劃。以往香港的教育模式都是「師本」,老師認為教什麼,學生便要學什麼。但在「生本」下,學生有參與角色,並有權決定學習什麼。要老師改變舊有理念,他們須先接受培訓。與此同時,家長亦要作出配合,學校應向家長解釋「生本」的理念,讓家校彼此協作。
何謂「生本教育」呢?以語文科為例,「生本」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於學習初期著重識字教學。陳建業期望一年級學生在學期完結時能認識二千個生字,學生識字越多,越能增加其閱讀興趣,閱讀量越多自然能帶動學生寫作。為增加寫作的趣味性,他會以課文的故事為題材,讓學生改寫或續寫等。他指「生本」由小一開始循序漸進地推行:一年級時以讀引讀;二、三年級時以讀引說及以讀引寫;高年級則以讀引研。
鍾傑良問到「生本教育」的內容會否跟教統局的課程有很大出入? 陳建業指,老師會盡量配合香港課程的要求,但課本則會選取國內的篇章。同時,為應付三年級的系統性評估,老師亦會增補「生本」課程所缺失的東西。事實上,「生本」最重要的精神是給學生一個主動學習的機會,希望同學在不用老師和家長的協助下,亦可自行準備需要學習的東西。以語文科為例,老師先給學生10個詞語讓他們回家備課,但當中只有3-4個乃老師指定,學生可再因應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重中選擇。之後,學校會進行分組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準備了的詞語並在班中匯報,由於大家選擇的詞語不同,同學最終應能分享所有詞語。
現時廣東省已有二百多間學校參加了為期七年的教學實驗,而香港亦有50多間小學參加了「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於香港已踏入第五個年頭,參加學校有新增亦有流失,流失原因主要有二:校長轉職及家長給予的壓力。但根據生本學會於2004-05年對「生本教育」學習成效的研究,學生不論在思維發展、說話能力,甚至課堂興趣亦較以往為佳。同時,家長亦認同「生本」令子女對課堂更投入,學習主動性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