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傷害了我們的孩子?
本文撮錄自4月24日播出的《家家有教》電台節目。
主持:鍾傑良先生、陳劉玉蓮女士(家校會委員)
嘉賓:陳可勇博士 (法住文化中心主任)
《性情文化》去年11月做了一個名為「誰傷害了我們的孩子?」的問卷調查,並成功收回1311份問卷。調查對象為幼稚園及中、小學學生之家長,當中子女就讀小學或以下的家長約有740人,子女就讀中學或以上的則有超過560人。在受訪家長中,認為父母對子女極有影響的佔45%,認為父母對子女肯定有影響的佔29%,而認為父母對子女有些影響的則有13%。
另報告亦指出,約一成受訪家長表示,父母對子女會有負面影響;7成家長認為現時社會之賭博風氣對下一代有非常負面的影響。陳可勇指香港人素來有拚搏精神,但八成受訪家長卻指其子女害怕辛苦。他認為相對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人,現在的生活環境已不算艱難,新一代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仍害怕辛苦和鍛鍊,這對香港人來說確實是一大隱憂及危機。調查亦發現,七成受訪家長認為他們的下一代是情緒化,另分別有五成及四成受訪者認為子女不尊重父母及老師。雖知道,父母和老師對年輕人的成長發展影響極深,如彼此間相處不來會容易令年輕人的情緒出現波動,青少年的情緒問題亦將會成為社會的一大警鐘。
陳劉玉蓮認為父母對子女過於寵愛對他們是無形的傷害,這只會令子女未能真正認識社會,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挫折。同時,很多家長都是目標為本,子女的作息時間表經常排滿不同的興趣班,務求獲得不同的獎座或證書。但陳太認為家長應鼓勵子女多參加團體活動,建立群體生活,以擴闊小朋友的視野。
總結報告內容,陳可勇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存在以下問題,例如:健康問題、欠缺動力、缺乏自信、操手不當,甚至有賭博習慣。面對競爭劇烈的社會,下一代或會對前路感到迷茫,並容易產生心理病。作為父母,應對子女的成長發展加強危機意識,要先學習管理及控制自己的情緒,停止指責並給予適當的回應予子女,進而跟他們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