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了解及栽培資優兒童

家校會 > 家校會活動 > 最新活動總覽
 

如何識別、了解及栽培資優兒童


題目:如何識別、了解及栽培資優兒童
嘉賓 ﹕沈李以慧女士 (教育心理學家)
 
究竟應如何識別和界定資優兒童呢?一般人普遍認為智力測試之分數超過130分即屬資優兒童,沈李以慧指這說法已過時,現時社會講求個人的多元智能,不能只講求智力分數。從事資優研究的同工比較接受美國學者 Dr Joseph Renzulli 的學說,他把資優界定為三高:高智力、高創造力及高毅力。

由於智力測試工具尚未夠仔細,故沈李以慧並不建議家長讓年紀太小的子女進行智力測試。而研究亦發現,小朋友於2-5歲進行智力測試與將來真的成為資優兒童的相關系數只有0.3;5-8歲時進行智力測試的相關系數則是 0.7;9-12歲才進行智力測試的相關系數更高達0.85,故她認為家長不用急於讓子女進行智力測試。

事實上,香港對資優兒童的定義乃根據90年香港教統局第四號報告書,包括6項特殊才能:1. 智力;2. 特殊學科性向;3. 創造力;4. 視覺和表現藝術;5. 領導能力;6. 心理機動能力。她指資優學生可能是將來推動社會發展的先驅者,故老師和學校在幫助他們發展智能的同時,亦要留意他們因自我要求、曲高和寡和人際關係而出現的情緒和心理問題。而家長的角色更為重要,父母須多聆聽子女的心聲,安排子女跟其他資優群體一起分享和解決困難,讓資優兒童能平衡智力和心理發展。

本文撮錄自2月5日播出,由羅曼穎及家校會主席黃寶財教授主持之香港電台文教節目《家家有教》。節目逢星期二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第五台(AM783/FM92.3天水圍/FM99.4將軍澳/FM106.8屯門、元朗區)及港台網上廣播站(www.rthk.org.hk)同步播出。節目電郵ceu@rthk.org.hk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