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食得健康 - 家長教師研討會

家長 > 親子資訊 > 港台親子節目 > 家家有教
 

讓孩子食得健康 - 家長教師研討會


題目:讓孩子食得健康 - 家長教師研討會
嘉賓﹕黃寶財教授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
陳漢儀醫生 / 太平紳士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 食物安全專員)

據近日調查顯示,香港小朋友的癡肥情況嚴重,高達20%。陳漢儀醫生指市面上很多食品都欠缺食物營養資料,加上現時香港法例並未規管食物的營養聲稱,一些聲稱為低糖、低脂的食物未必完全合乎低糖、低脂的定義,然而市民早已被這些聲稱吸引而購買。有見及此,政府近日已向立法會提案審議,希望透過立法去規管所有預先包裝食物,必須清楚列明「1+7」的營養資料。「1」即是能量 (卡路里),「7」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納和糖。她認為這些元素跟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家長為小朋友選擇食物時須留意食物包裝上的標籤,但切勿只看單一含量,有些產品或聲稱含豐富的維他命C,但其糖份可能很高,這同樣影響小朋友的健康。

陳漢儀醫生表示有關建議於04年已開始諮詢公眾,並於幾年間反覆跟業界、消費者團體及專業團體磋商,最後方案則定為「1+7」。雖然食品法典委員會本身亦只是採用較基本的「1+3」,但委員會亦提及每個地區和國家須因應本地居民的身體狀況、健康重視情況予以加減。今次建議中的營養聲稱,儘量以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定義為依據,惟其中3項由於未有定義,故低糖及低蛋白質會參考內地的標準,而反式脂肪則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為標準。食品標籤規管及選擇健康食品乃世界潮流,香港亦有必要訂立一套適合本地需要的標準,讓香港食品在國際間更有聲譽。

在衛生署的支持下,家校會於5月15日舉行了「讓孩子食得健康 - 家長教師研討會」,主要希望家長多認識營養標籤,並教導他們如何解讀標籤內容,以及如何為小朋友選擇最適合他們的健康食品。

本文撮錄自5月13日播出,由羅曼穎及家校會副主席陳劉玉蓮女士主持之香港電台文教節目《家家有教》。節目逢星期二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第五台(AM783 / FM92.3天水圍 / FM99.4將軍澳 / FM106.8屯門、元朗區)及港台網上廣播站(www.rthk.org.hk)同步播出。節目電郵ceu@rthk.org.hk

列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