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茘枝角醫院計劃
題目:活化茘枝角醫院計劃
林沛德女士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總幹事
陳德忠先生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副總幹事兼項目經理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成立於一九八五年,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本著提倡、介紹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宗旨及促進各地文化交流的精神。這二十年來,他們致力推動大型藝術交流活動、文化教育活動、文化旅遊及昆曲等,受大眾歡迎。今次,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參與活化茘枝角醫院計劃是由於中心的資源不足、地方不夠,中心一直希望實踐推動中華文化,這計劃正好是一個平台。
茘枝角醫院位於九龍荔枝角青山道800號,周圍充滿山徑,有如鬧市中的隱蔽園林。該地點面積是活化計劃中最大的,約三萬二千平方米。建設成本約一億九千三百九十萬元。醫院的建成年份是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四年,故具有殖民地建築特色,簡單而實用。另外,瓦面、紅磚屋的設計亦具中國特色。把歷史建築活化再用,為荔枝角醫院帶來新的生命,並吸引本地、內地和海外遊客到該區。幫助本地推動文物保育、國民教育和中華文化,使它們達到協同效應。
陳先生解釋活化計劃的技術及設計層面約三萬二千平方米,當中包括十五座以上的建築物,分布於上、中、下三個區。下區將會設立一個保育展館和一個歷史展館,展示前荔枝角醫院和荔枝角區的發展歷史。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使公眾可欣賞歷史建築的價值及重要性。中區是主要活動區,包括辨公室、課室、工作坊、餐廳。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劇場,有最多二百個座位。而上區將會是旅舍,提供一百九十個牀位,能促進文化交流活動。
另一方面,計劃另一個重要目的是以商業運作模式去進行文化推廣活動。而成功的社會企業是能夠自給自足的,不單靠政府資助。這個社會企業亦會為酒店管理和旅遊業的學生提供每季五十個培訓職位,促進本地人士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創造就業計劃將會在建築物修復期間創造二百六十二個職位;計劃營運時,將會創造五十三個全職及四十七個兼職職位,並優先聘用當區的低收入人士及單親人士。中心預計,計劃開始營運時間是二零一二年上半年,而陳先生希望零一年底會部份開放。
林女士認為,醫院活化後,中心更能聯繫世界各地的知識份子和學者,弘揚文化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氣氛能讓市民將中華文化融入生活中。而這「文化營」亦能將中西交滙的香港文化傳承到年青一代。
參考網頁 www.chineseculture.org.hk
本文撮錄自3月31播出,由羅曼穎及陳劉玉蓮女士主持之香港電台文教節目《家家有教》。節目逢星期二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第五台(AM783/FM92.3天水圍/FM99.4將軍澳FM106.8屯門、元朗區)及港台網上廣播站(www.rthk.org.hk)同步播出。節目電郵ceu@rthk.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