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教」,从小开始

家长 > 亲子资讯 > 港台亲子节目 > 家家有教
 

「家家有教」,从小开始


本文撮录自2004年6月17日播出的「家家有教」节目。

主持:钟杰良先生、张国华博士(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主席)
嘉宾:陈严黛莉女士(校监夫人) (九龙塘剑鸣幼稚园暨幼儿园)

「三岁定八十」,故此家庭教育最好在三岁之前开始施行。陈严黛莉女士(陈师母)认为教导小朋友要有「三心两意」,「三心」包括:爱心、耐心及关心;至於「两意」,就是创意及诚意。

陈师母在分享其办学经验时提到,很多时候家长会觉得小朋友比较听从老师的说话,於是若遇到孩子有不听话的情况,便想诉诸权威,「恐吓」要告诉老师、校长,以作出惩戒;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接收到错误的讯息,误以为老师只懂责罚学生,从而产生恐惧感。要改变孩子的观感,家长应该给子女传递一个正确的讯息:「老师只想好好教导你,并不是想责罚你」,以减低子女对老师的畏惧感。

当年任教小学的时候,陈师母曾见过一些家长在放学时,急忙打开子女的家课册、默书簿跟其他同学比较。她相信每个小朋友的能力不同,若要硬跟别人比较,便会对他们产生无形的压力;反之,子女的学习表现似乎更重要,若子女今次表现得比上次出色,便要称赞他们。父母如果能够把子女的优点放大,把缺点缩小,定能增添他们的自信心。

陈师母认为父母对子女不能过份溺爱,她眼见有时候小朋友犯了错,父母反而把责任归咎於家中的佣人或长者;陈师母建议,家长可尝试用小朋友的语气指出子女的过失及其后果,这样小孩子会更容易听得懂,令他们明白自己有何过失,让子女承担责任。

听众曹太来电提到她四岁大的儿子,经常於人多的场合争先发言,且声量过大,容易予人不礼貌的感觉。陈师母解释,可能是独生儿的关系,平日家中成员会把注意力集中於他身上。故此,当曹太於聚会上与其他人倾谈时,儿子便会感到不耐烦,希望透过大声说话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陈师母建议,曹太告诉儿子声音可划分为五个音波(声音很弱、隐约听到、适中、大声、尖叫),平日说话应该用第三个音波;那么下次当儿子发言时,可示意他发出第三号音波,相信他大声说话的情况能得以改善。

听众李太亦来电问到,她五岁的儿子颇为活跃,常常於吃饭的时候四处走,那么,怎样才能令儿子安坐吃饭呢? 陈师母认为切忌追著儿子给他喂饭,因为跑著吃对小朋友的健康亦有不良影响;她相信孩子少吃一顿饭问题不大,当他在下一顿饭感到肚子饿时,自然会乖乖地坐著吃。

列印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