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命教育

家校会 > 家校会活动 > 最新活动总览
 

谈谈生命教育


本文撮录自2005年12月1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电台节目。

主持:钟杰良先生、黄宝财教授(家校会主席)
嘉宾:梁锦波校长 (香港神托会培敦中学)

二十年前当资讯科技刚发展时,很多科学家都预言二十年后人类可能会被电脑、机器所取代;但事实上,今天的人类不但没有被机器取代,反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接触更加紧密。梁锦波认为未来社会的成功人士,不但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或尖端科技的知识,更需要有敏锐的触角,并且对生命充满热情,能感染周遭的人。这些质素不是单靠读书便能获得,而是需要透过生命教育来培育。

他续称,生命教育可有不同取向,有些学校或国家采用宗教教育的取向:有些透过健康教育的取向;有些是生涯规划的取向;有些是伦理教育的取向;在台湾,更有生死教育的取向。梁锦波忆及一次晚间进修,教授提问了「 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呢?」 当时全班研究生为了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个小时。他们认为当父母或老师确认了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后,便要培育下一代获取这些美好生活。若父母认为金钱和物质是重要,便需要提早教导他投资之道。认为权力和地位是重要,便需要自小感染他,让他做学生会主席。如觉得文化艺术重要,应尽量培养他的音乐天份。如认为一个人的心灵质素是重要,培养的方法又会不同。故此,生命教育即是确认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特质,然后就透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或子女培养这个素质。

梁锦波指出,很多人以为有钱便会快乐,但很多富裕国家的年轻人自杀率却甚高。这是由於他们的物质生活虽很富庶,但内心却很空虚、无目标、不知为何而生活。反观,上一代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仍会咬紧牙关过日子。生命教育就正正在於追求生命的方向、价值及意义。

他认为有效的生命教育实需要有「知、情、意、行」。知,即知识,特别是价值观的传递,应尽早把一些如尊重生命、人与人相处等核心价值应传递给青年人。情,即情感启发,透过感人的故事可见到青年人的内心其实很柔软,容易把感情流露出来。意,即意志;行,即行为。生命教育是需要实践的,如能透过义工小组以服务弱势社群,便能从中体验生活,对小朋友的成长十分重要。

列印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