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教育在香港
本文撮录自2006年3月23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电台节目。
主持:钟杰良先生、黄宝财教授[家校会主席]
嘉宾:周狄淑韵女士(教统局资优教育组高级课程发展主任)
传统而言,智商达130为资优,150以上为特别资优。近年来,香港的资优教育则提倡多元智能的概念,除以IQ高低来分辨外,若学生在某一范畴较同年龄的学生表现卓越,如具有独创性的思考、优越的领导才能、体艺和机械技能上特别有天份等,都可界定为资优。
周狄淑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可能性,但不论是天赋或是后天培育,他们的潜能都需要经过悉心引导才可得到正面和充份的发展。而资优教育的特别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校外和校内的培训,让他们得到即时和适切的栽培。
她鼓励老师和家长应从多角度了解和辨析学生的潜能,若单凭一种测验或学业成绩来作定夺,都不够全面。以往教统局会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测试或评量,但近年资优教育组的服务主要集中提供校内和校外支援。
事实上,教统局在推展资优教育方面有既定的政策,具体措施则以三层架构的模式推行: 1) 全班式。鼓励老师把资优教育的元素融入於正规教学之中,包括:领导才能和创意思考等。同时亦鼓励分组教学,可因应学生的特质和能力以提供专科训练。2) 抽离式。在第一层教学中拔尖,让他们接受课堂外,较有系统的培训。故此,第一、二层可说是校本培育。3) 校外支援。「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援计划」便是当中的校外培训;每一年小组都会透过全港性的中学提名和比赛来收录学员,小组在发信邀请学校提名学生参加计划的同时,亦会在提名表格内附上资优学生行为特徵的量表,供老师参考。此外,小组每年亦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和规模的教师培训课程,课程共10-12节,为期6-9个月,让老师有系统且全面地掌握资优的理念、策略及校本课程设计。课程强调理论及实践并重,鼓励和要求参加的教师自行设计可於校内推展的培训课程予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过往几年,资优教育组先后推出了合作计划、种子计划和试验计划,协助学校於校内推展资优教学;当中不乏成功个案,更被编写成参考教材。事实上,如学生拥有积极参与的态度,不但对其学业、待人接物及视野扩阔方面亦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