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有计

家长 > 亲子资讯 > 港台亲子节目 > 家家有教
 

亲子有计


本文撮录自2006年6月8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电台节目。

主持:钟杰良先生、黄宝财教授[家校会主席]
嘉宾:莫凤仪校长 [家校会委员]

小朋友由初小至高小的成长发展历程,因人而异,但大部份初小的小朋友都是天真无知、率直可爱、无惧无畏、吸收能力高、记忆力强,总予人惊喜和热情的感觉。莫凤仪认为初小的同学犹如一张白纸,对成年人充满信任,爱以成年人为学习对象。

她指出初小学生的活动量及弹跳力特别强,这往往跟食物中多元的颜色和味道有关;垃圾食物(junk food)更会直接影响小朋友的思维和成长发展。研究亦发现,过度活跃症及自闭症的成因跟饮食习惯、家庭经历和父母态度有关。事实上,活力及精力十足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空间来宣泄情绪;但亦有些小朋友的性情比较文静;故父母需要多了解小朋友是属於哪一类型,并给予不同的教化。

父母爱锡子女并希望尽量满足其欲望,实可理解;然而有时候小朋友的需要可能只是冲口而出。莫凤仪建议家长应尽量保持冷静,退一步想想,以理智的角度去分析小朋友的真正需要,避免事事有求必应。同时,她提议父母在教导小朋友时,可以温柔的声线向子女讲故事和唱儿歌,藉此令成长中的小朋友脾性更加温驯,令亲子之间的沟通更理想。

这个年代,父母大多需要出外工作,亲子关系容易产生张力;对於刚踏入青春期的高小学生而言,更加容易因为父母不断要求及言而无信的行为而产生反叛情绪,子女跟父母斗嘴彷佛成为必经阶段。父母这时候亦应退后一步想想,避免跟子女发生冲突,影响亲子关系。一般而言,高小的同学最重视朋辈的感觉,十分著紧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反应,以女孩子的情况尤甚。这时候,家长和教师应介入并充当「和事佬」的角色,从而了解并处理同学之间的沟通问题。

家长若希望跟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应多了解子女的喜好并投其所好,更可向他学习,令他产生光荣感。若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只属一般,可藉了解子女的同学类型及与同学相处的方式来增加自己对子女的了解。

黄宝财认为家长应身体力行,言出必行,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在教导小朋友时,避免采用说教的口吻,应尽量给予小朋友思考问题及找出答案的机会。莫凤仪亦指出,有时候家长在教导小朋友时亦会不自觉地犯了一些错误:例如当长辈向一个害羞、慢热的小朋友发问时,其家长总会催促子女回答,甚至代为作答,慢慢形成小朋友不愿发言的习惯。故此,父母保持耐性及适当的沉默,给小朋友多一点发表空间。

列印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