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教育

家长 > 亲子资讯 > 港台亲子节目 > 家家有教
 

饮食健康教育


本文撮录自2006年7月13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电台节目。

主持:钟杰良先生、余荣辉先生(家校会副主席)
嘉宾:何敏小姐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健康教育及促进健康中心健康统筹主任)

中心的工作主要是推展健康教育,并一直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紧密的联系。自2000年起,中心便开始推展健康学校计划,时至今日,已有二百多间学校参加了该计划。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不论工作或活动的场所中,都需要营造一个健康文化;故此,小朋友的学习地方亦同样需要营造出健康文化。若老师一方面在课堂告诉小朋友薯片乃不健康的食物,但另一方面却在小卖部内出售;此举会令小朋友接收到不一致的信息,令他们的观念混淆;故此,校方应尽量在校园内建立健康文化。何敏表示,中心於7月8日(星期六) 公布了一项以2-7岁小朋友为对象的健康调查,调查共访问了7000位小朋友的家长,以了解儿童的饮食习惯。虽知道,成年人每天需进食两份水果三份蔬菜,但调查发现进食一份水果或以上的儿童只有43%,而进食一份或以上蔬菜的小朋友更只得3成。调查同时发现,4成多小朋友有偏食习惯,如:只爱肉而不爱菜,或不吃某些食物。至於饮水习惯方面,成年人每天需要饮用6-8杯水,小朋友每天最少亦需要喝六杯水,因水分对身体内每个化学过程,例如:新陈代谢、排毒及口腔卫生等十分重要。但不少儿童每天只喝两杯水或以下,其他时间则饮用汽水、果汁和牛奶等饮品,糖份极高。她指出小朋友应把饮水视为惯性,不应待口渴时才喝水;学生可於饭后、小息和转堂时饮水,以补充人体内的水分。

何敏指出,包装食物和饮品都附有成份表,家长大抵可从排列次序以看出成份比率,排列首位的是主要成份,糖份往往排列第二位,可见饮品中含有大量糖份。至於果汁饮品和果汁之分别主要是果汁并没有其他成份,但果汁饮品则可能加入人造色素、防腐剂等。她认为果汁并不能代替水果,因水果内的纤维素乃果汁所缺少的。

卫生处於6 月尾时曾发出学校小食营养指引,并把日常小食划分为三类:鼓励进食、间中进食、不应多吃。她建议学校之小卖部尽量不要售卖脂肪高之食物,并可售卖克力架饼干、甜粟米或车厘茄等较健康之食物。

列印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