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
本文撮录自3月6日播出的《家家有教》电台节目
主持:钟杰良先生、余荣辉先生(家校会副主席)
嘉宾:陈建业校长 (顺德联谊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生本教育」乃广东省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提出,是一个合观念和实践的研究;教育署的训练和发展组於2002年亦向香港小学推介了这个实验计划。以往香港的教育模式都是「师本」,老师认为教什么,学生便要学什么。但在「生本」下,学生有参与角色,并有权决定学习什么。要老师改变旧有理念,他们须先接受培训。与此同时,家长亦要作出配合,学校应向家长解释「生本」的理念,让家校彼此协作。
何谓「生本教育」呢?以语文科为例,「生本」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於学习初期著重识字教学。陈建业期望一年级学生在学期完结时能认识二千个生字,学生识字越多,越能增加其阅读兴趣,阅读量越多自然能带动学生写作。为增加写作的趣味性,他会以课文的故事为题材,让学生改写或续写等。他指「生本」由小一开始循序渐进地推行:一年级时以读引读;二、三年级时以读引说及以读引写;高年级则以读引研。
钟杰良问到「生本教育」的内容会否跟教统局的课程有很大出入? 陈建业指,老师会尽量配合香港课程的要求,但课本则会选取国内的篇章。同时,为应付三年级的系统性评估,老师亦会增补「生本」课程所缺失的东西。事实上,「生本」最重要的精神是给学生一个主动学习的机会,希望同学在不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亦可自行准备需要学习的东西。以语文科为例,老师先给学生10个词语让他们回家备课,但当中只有3-4个乃老师指定,学生可再因应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重中选择。之后,学校会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准备了的词语并在班中汇报,由於大家选择的词语不同,同学最终应能分享所有词语。
现时广东省已有二百多间学校参加了为期七年的教学实验,而香港亦有50多间小学参加了「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於香港已踏入第五个年头,参加学校有新增亦有流失,流失原因主要有二:校长转职及家长给予的压力。但根据生本学会於2004-05年对「生本教育」学习成效的研究,学生不论在思维发展、说话能力,甚至课堂兴趣亦较以往为佳。同时,家长亦认同「生本」令子女对课堂更投入,学习主动性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