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腦麻痺症 (腦性麻痺 / 腦癱) Cerebral Palsy |
一種由於產前、產中、或剛出生後大腦的損害而引起的非漸進性運動疾病。常見的缺陷為痙攣性麻痺、缺乏平衡感;智力、姿態和語言常常受損;相關的特徵包括癲癇、視力受損、斜視、聽力減退和行為障礙。
腦麻痺症的分類:
(a)半身痙攣型(偏癱)(Hemiplegia)
身體一側痙攣及動作協調障礙;上肢的運動通常比下肢受累較為嚴重。
(b) 下肢痙攣型(Diplegia)
下肢痙攣及動作協調障礙;手部的精細活動也可能受影響,較嚴重者軀幹的肌力及平衡反應較弱。
(c) 共濟失調型(Ataxia)
調整身體姿勢和四肢活動的力量與方向的中樞神經控制失效,造成步態不穩、身軀搖晃及進行手眼協調時手部出現顫震。
(d) 手足徐動症(Athetosis)
主要特徵是四肢、臉、舌和口肌的不隨意扭曲動作;兒童難於固定身體進行協調活動,形成行動障礙,手部功能影響較大, 部分兒童更有語言、聽力及進食障礙。 |
|
|
|
|
|
痙攣 Spasticity |
肌肉張力提高,常伴有不自主的全然動作及動作協調困難,它是大腦受損的一種症狀。 |
|
|
|
|
|
肌肉萎縮症(肌營養不良) Muscular Dystrophy |
一組肌肉疾病,其特點是選擇性的肌肉無力和萎縮,屬遺傳性疾病。最常見的類型是杜興氏肌肉萎縮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此病通常在4歲前開始,先為近端肌肉(包括肩膊、骨盆帶和腰部肌肉)後延至遠端肌肉。 |
|
|
|
|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
由於脊髓中細胞死亡而使上、下肢肌肉選擇性無力的遺傳性疾病。此病通常在2-12歲間發病,病情深淺程度差異大,輕度的患者仍有獨立活動能力,只是遠端肌肉乏力,嚴重的患者可能全身癱瘓及需賴呼吸器維生。 |
|
|
|
|
|
脆骨症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
骨質異常脆弱的一種先天性疾病;易骨折的趨向有時在青春期減少。 |
|
|
|
|
|
脊柱裂 Spina Bifida |
新生嬰兒的部分脊髓窩和脊膜由脊柱的裂口處暴露在外的一種先天性疾病;症狀有受損脊髓神經及以下的感覺喪失,肌肉癱瘓,部分兒童也有腦積水。 |
|
|
|
|
|
癲癇 Epilepsy |
以反覆突然發作為特徵的腦功能失常疾病;病人發作時倒地,神智不清,伴有抽搐,皮膚及口唇變藍;隨後會進入抽搐期,此時可能發生舌咬傷及失禁;抽搐停止後患者神志混亂、 頭痛及疲累。 |
|
|
|
|
|
截癱 Paraplegia |
雙側下肢癱瘓,常由脊髓疾病或受傷引起:常伴有受傷部位以下感覺喪失及大小便失禁。 |
|
|
|
|
|
讀寫障礙 Dyslexia |
一種選擇性地影響兒童學習閱讀和書寫能力的發育障礙,患者以男孩為多,可造成嚴重教育問題。 |
|
|
|
|
|
黏多糖病(黏多糖貯積病) Mucopolysaccharidosis |
因一種酵素的缺乏引起身體細胞內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複合體和脂肪蓄積所引致的一種遺傳性疾病。 |
|
|
|
|
|
小兒麻痺症 Poliomyelitis |
一種侵害中樞神經系統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較常見於環境衛生差的地方。小兒麻痺症的後遺症是下肢部分肌肉癱瘓,影響步態及步行能力,嚴重者需要依靠輔助步行用具或輪椅。近年來已因出現了有效免疫療法,病發率大大減少。 |
|
|
|
|
|
貫通專業模式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
一種跨專業合作的團隊協作模式;以兒童整體學習與發展需要為依歸,團隊內成員打破專業界限,共同策劃及施行教學計劃,及後評量效果。因此,教育及治療便可在學校的環境裡, 融為一體,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
|
|
|
|
|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ion |
引導式教育是為活動機能失調者而設的一個有效的教育系統。它起源於匈牙利,八十年代初期傳入香港。引導式教育強調兒童智能與身體的發展是不能切割的,從日常生活程序,以至認知溝通的學習都是同等重要及互為關連。引導式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套綜合了教育及治療、以學生的特殊需要和學習為中心、日常生活需要為學習基礎的完整教育系統,協助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