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新界葵盛盛福街1號 | |||
電話: | 24204141 | 電郵: | mailbox@vclass.liymss.edu.hk | |
傳真: | 24257518 | 網址: | http://www.liymss.edu.hk |
办学宗旨
以基督的教訓培育同學成為品學兼優的青年,並能迎接未來的挑戰;亦秉持以下教育信念教導學生:珍視學生,欣賞同學付出的努力,以及獎勵學習成果。
本區 | : | 葵青區 |
他區 | : | 深水埗區, 荃灣區, 離島區 |
校監/ 校管會主席 | : | 黃佩玲女士 |
校長(附學歷 / 資歷) | : | 鄧錦明先生 (工程學士、教育文憑、教育碩士) |
學校類別 | : | 資助 |
學生性別 | : | 男女 |
學校佔地面積 | : | 約 4500平方米 |
辦學團體 | : | 基督教中華傳道會 ﹝香港﹞有限公司 |
法團校董會 | : | 已成立 |
校監和校董/官立學校管理委員會(校管會)主席和成員的培訓達標率 | : | 93% |
宗教 | : | 基督教 |
創校年份 | : | 1981 |
校訓 | : | 信義忠誠 |
家長教師會 | : | 有 |
學生會 | : | 有 |
舊生會/校友會 | : | 有 |
學費($) | 堂費($) | ||
中一 | - | - | |
中二 | - | - | |
中三 | - | - | |
中四 | - | $300 | |
中五 | - | $300 | |
中六 | - | $300 |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 : | $50 | |
學生會會費($) | : | - | |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年費) ($) | : | $200 | |
其他收費/費用($) | : | - |
課室數目 | : | 33 |
學校設施 | : | 完善資訊科技教學系統網絡,為師生提供快捷及穩定的教學系統。本校設有多媒體語言室、電腦室、電子學習平台及平板電腦等設施,讓學生可以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及自學。 學校設施亦見全備,本校除有三十五間教室及上述的多媒體教室外,更設有不同的特別室,包括:實驗室、地理室、視覺藝術室、音樂室等,另設有圖書館、學生輔導中心、攀石牆、學生活動中心、學生自學中心、多用途舞蹈室、家長及校友會室、「織夢廊」、「魚菜共生」場地、燒烤場、羽毛球場及兩個籃球場等。2016年已新增全校無線網絡,配合移動學習發展。21/22學年「STEMaker Lab」、體適能中心及溫室亦已啟用。 |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 : | 斜道、暢通易達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 |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 : | 56 |
全校教師總人數 | : | 61 |
學歷及專業培訓 | : | 佔全校教師人數的百分比 (%) |
已接受師資培訓 | : | 89% |
學士 | : | 100% |
碩士、博士或以上 | : | 38% |
特殊教育培訓 | : | 57% |
年資 | : | 佔全校教師人數的百分比 (%) |
0-4 年 | : | 20% |
5-9 年 | : | 13% |
10 年或以上 | : | 67% |
班數 | ||
中一 | : | 4 |
中二 | : | 4 |
中三 | : | 4 |
中四 | : | 4 |
中五 | : | 4 |
中六 | : | 4 |
2024/2025 學年開設科目 | : | 中一至中三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一、中二級:中國語文、數學*、綜合科學*、歷史、公民、經濟與社會、中國歷史、電腦、音樂、體育、設計與科技、普通話、宗教、生活教育、視覺藝術、校本發展科目。 中三級:中國語文、歷史、生活與社會、中國歷史、化學*、物理*、生物、地理、電腦、音樂、體育、普通話、宗教、生活教育、視覺藝術、校本發展科目。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一至中三級:英國語文,中三級:數學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2024/2025 學年開設科目 | : | 中四至中六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生物、中國歷史、中國文學、歷史、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經濟、地理、視覺藝術、資訊及通訊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英國語文、數學、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物理、化學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2025/2026 學年擬開設科目 | : | 中一至中三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一、中二級:中國語文、數學*、綜合科學*、歷史、公民、經濟與社會、中國歷史、電腦、音樂、體育、設計與科技、普通話、宗教、生活教育、視覺藝術、校本發展科目。 中三級:中國語文、歷史、公民、經濟與社會、中國歷史、化學*、物理*、生物、地理、電腦、音樂、體育、普通話、宗教、生活教育、視覺藝術、校本發展科目。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一至中三級:英國語文,中三級:數學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2025/2026 學年擬開設科目 | : | 中四至中六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生物、中國歷史、中國文學、歷史、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經濟、地理、視覺藝術、資訊及通訊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英國語文、數學、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物理、化學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 有英語延展教學活動。
中一入學 | : |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5 年9月升讀中一)。 收生準則包括:1. 教育局提供有關申請學生的中學學位分配成績次第(50%)。2.小五及小六學業成績及操行(25%)。3. 校內外比賽獎項、特殊才能或訓練、面試(25%)。 |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 : | 為協助中一學生投入中學生活,本校特舉行了不同的適應活動及課程,包括於暑期舉行的中、英、數銜接班、新生指導日、學期中有關社交或情緒管理的成長小組、大哥哥大姊姊計劃、中一級學習調適課節、中一生命成長小組等。 |
學 校 管 理 | ||
學 校 關 注 事 項 | : | 「學與教」範疇:深化課程發展,持續為同學提供更多元化學習經歷外,強調科技教育、跨課程語言及聯課活動與課程的結合;特別強調以課程為學生經驗,推動同學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並展示出學習的成果。 「學生培育」範疇:推動同學投入校園,並有實質產出,建立歸屬感、成就感;配合4R約章,推動校園健康。 |
學校管理架構 | : | 法團校董會為學校訂定長遠發展方向。校內事務則由校長聯同副校長及各組負責主任共同承擔,著重與前線員工的溝通,加強中層同工的問責,共同發展校務。 |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 : | 法團校董會由熱心教育人士組成,成員來自不同界別,包括專業會計師、律師、大學教授、教育專業人員、家長代表、教師代表、校友代表及社區的獨立人士,為培育莘莘學子共同努力。 |
環保政策 | : | 成立學校環境發展組,關注學校各項環境建設及使用情況,並作出相應策劃,以達到環境的保育。 |
教 學 規 劃 | ||
全校語文政策 | : | 1. 本校的教學語言政策,採實事求是方針,由中一起漸進式引入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並以英語教授中三數學科,期銜接高中課程時,數理科以英語為教授語言。 2. 為提供一個豐富的英語環境,本校共聘請三位外籍英語教師,增加同學運用英語的機會。另外,本校英文科亦引入校本自編課程,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3. 除了英文學習外,本校近年著力推動RAC及跨科學習。此外,本校亦加強學生於中文書寫、分析、表達方面的訓練,要求同學多作具深度的思考及評論,以增強同學的溝通及推論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1. 強調多元化教學,鼓勵師生互動,協作學習,亦籌辦不同形式的全方位學習活動,著意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思考能力,豐富學生在德育、生涯規劃、社會服務等範疇的學習經歷,全力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2. 每所教室均配置電腦、實物投影機及電視,方便老師進行資訊科技教學。近年亦增設不少平板電腦,透過流動電子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3. 因應學生能力及需要剪裁課程,初中級多個科目更由任教老師自行編寫「校本課程」,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及建立思考能力。 4. 全校初中級主科開設分組教學,減低師生比例,有助關顧學生的學習需要。 |
校本課程 | : | 1. 選修科目:2X及3X。 第一組及第二組分別設有6個科目,而第三組則設有2個科目供學生彈性選擇。 2. 課程重點:強調多元化的課程,以平衡靈、德、智、體、群及美育的均衡發展,並鼓勵透過師生互動及協作學習,提升學生的溝通與解難能力。另外,定期籌辦不同形式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並引入跨科/跨組別的協作學習計劃,著意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多角度批判思考能力。 |
學校課程主要更新重點 | : | 1. 閱讀是學習的基石,本校設有早讀安排,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中、英文科同時會推行廣泛閱讀計劃,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則要求學生閱讀報章及跨單元文章。初中級更推行「必讀好書」系列,擴闊學生的閱讀種類,亦增進學生的知識領域。除此之外,學校新圖書館透過多元化的活動,例如圖書館午間閱讀分享茶座、科組與圖書館的協作活動,以及圖書館文集出版等,大大提升學校的閱讀風氣。 2. 本校設置電子學習平台,提供網上練習、測驗、討論區等渠道,讓師生作多樣化的交流,令學生不受時空限制下亦能自主學習。近年增設的平板電腦,亦有助加強師生課堂互動,促進流動電子教學的效能,並提升學習的投入感。 3. 教務委員會協調各科組推行專題研習,透過合作式學習取向,深入研究課題。 4. 本校透過訓輔委員會、生活教育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社會科、中國歷史科及體育科的協作配合,舉辦主題學習活動,加上早會及周會發放訊息,積極提升學生的公民及德育意識,培育他們成為健康、盡責、關愛且堅毅的公民。 |
生涯規劃教育 | : | 透過學生的自我發現,建立學生個人理想和正面的價值觀,以及計劃和嘗試不同職業的訓練途徑,裝備自己,並不斷調適自己的人生方向。為配合目標,學校按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各種具啟發性的活動,當中包括生涯規劃課、性向或職業取向專業測試、工作坊(溝通技巧/抗逆力/面試技巧/財務管理等)、講座(聯招/不同職業範疇/外地升學等)、參觀(大專院校/職場)、生涯規劃輔導小組、創業小組、生涯規劃周等。此外,學校亦設置了生涯規劃輔導室,命名為「織夢廊」,不但提供大量升學及就業資訊供師生參考,更藉著老師舉辦的活動,讓同學在這片舒適的空間,探索興趣,籌劃未來,編織夢想! |
學 生 支 援 |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除了初中級主科編排分組教學外,本校亦已成立「學生支援組」,負責制定全校共融的策略、行動及培訓。過去數年,小組已在全體老師、訓輔導老師、全體學生、學生長等不同層面作相應培訓及培育。於2023/2024學年,已接受30小時或以上有系統特殊教育培訓的教師人數百分比為57%。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本校致力推行融合教育,營造友愛共融的校園氣氛,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在安全、互相尊重的學習環境中,獲得同等的機會去發揮所長,展現學習成果。「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教務組老師、語文科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定期舉行會議,為有需要的學生設定合適的支援計劃。支援組與班主任經常就個別學生的學習及調適支援情況作交流與商討。本校亦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以多元化的支援模式,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獲得適切的協助,並建立友愛共融的校園,當中包括增聘額外教職員作個別輔導或評估調適、校本支援計劃、舉辦訓練小組及共融活動,例如社交訓練、讀寫訓練、執行功能訓練、表達藝術工作坊等。本校亦十分重視家校合作,支援小組已建立恆常溝通機制,定期會見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共同支援他們的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 : | 訂立家課政策,幫助同學鞏固課堂所學,務求激發同學的思考能力。另外,本校亦鼓勵老師設計多元化家課,例如專題研習等,讓學生主動、獨立地學習。 |
家 校 合 作 及 校 風 | ||
家校合作 | : | 教育下一代,家長和教師皆責無旁貸。為結合教師和家長的力量,本校於1998年成立家長教師會。由開始籌備迄今,本會舉辦了不同的活動:家長教育方面包括家長講座、家長工作坊等;聯誼性質活動包括燒烤晚會、親子大旅行、烹飪班等;家教交流活動包括與校長真情對話等。本會更設立緊急援助基金及獎學金,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及獎勵成績優秀的同學。從2007年開始有家長出任法團校董一職,同心發展校務。 |
校風 | : | 我們本著耶穌基督的精神、公平及仁愛原則,建立優良校風,期望學生能有獨立自主精神及組織能力,並以自我管理為目標。我們相信純樸校風、積極學風及嚴謹教風是學生成才的基本要素。 |
未 來 發 展 | ||
學校發展計劃 | : | 1. 繼續推動「合作學習」,並引入新穎的課程元素及資源,包括全方位學習日、校本發展科目(STEAM及學習策略)等,讓學與教與時並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 堅持優良校風,有系統地培育學生良好品格及正向人生價值;並加強生涯規劃,協助學生探索人生方向與理想。 3. 優化學校行政管理,並在軟硬件層面提升效能,為師生製造空間,促進教學效能。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本校所有教師均曾接受大學教育及師資培訓,當中38%的教師擁有碩士學位。我們的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我們鼓勵學生終身學習,老師們亦以身作則,不斷進修,提昇專業水平。學校又定期舉辦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促進老師專業交流,改善教學質素及提昇中層管理能力,領導學校的發展。 |
全方位學習(包括通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 : | 本校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分別為中一至中六級同學提供學術、音樂、體藝、制服團隊及義工團隊等多元化的聯課活動,以兼顧才藝不同學生的需要。學校亦安排中一級同學有系統地接受多元化的音樂、體藝、制服團隊或義工服務訓練,以培育學生的興趣與多元智能。 此外,本校有系統地進行領袖訓練,以提升同學的領袖才能。學校設有學生會,協助引導同學關心學校、社會、國家,增強同學對學校的歸屬感、培養良好的校風及公民意識。 本校每年均組織文化學術交流團,過去曾到訪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南京、內蒙古、澳洲、英國、新加坡、首爾、大阪等,在文化學術上作交流切磋,以擴闊學生視野。 |
其 他 | : | 學生近年在不同範疇的公開或校際比賽中,屢獲殊榮,當中包括朗誦、寫作、音樂、籃球、越野、游泳、童軍團、社區服務計劃比賽等。 此外,本校人才輩出,校友屢獲殊榮,較近期的包括有: 1. 雷嘉善校友 — 香港浸會大學應用生物學系一級榮譽畢業。 2. 曾美樺校友 — 榮登香港科技大學工程學系「學院成績優異榜」。 3. 陳旭輝校友 — 榮獲香港大學理學院計量金融系頒發「香港大學傑出學生獎學金」。 4. 黃暐聰校友 — 於2013年打破香港半馬拉松青年紀錄、2018年香港渣打全程馬拉松全港第五名。 5. 魏賡校友 — 2017年香港渣打全程馬拉松華人第一名、2018年香港渣打全程馬拉松全港第一名。 6. 蔡韻瑜校友 — 於2018年印尼亞運會勇奪女子組61公斤級空手道賽事銅牌。 |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 : | 巴士:34、37、37M、38 小巴:87,87K,89M,94,98,407 |
備註 | : | 校方會按能力推薦學生參加校外應用學習課程。 |
修订日期:5/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