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香港柴灣翠灣街翠灣邨 | |||
電話: | 25605678 | 電郵: | info@lfh.edu.hk | |
傳真: | 28865730 | 網址: | http://www.lfh.edu.hk |
辦學宗旨
學校秉承基督的精神,提供全人教育,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和靈育各方面的發展,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成為社會楝樑。學校重視學生之獨特性,提供多元學習平台,讓學生啟發潛能,盡展所長。
本區 | : | 香港東區 |
他區 | : | 灣仔區, 離島區 |
校監/ 校管會主席 | : | 盧健明先生 |
校長(附學歷 / 資歷) | : | 吳幼美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文憑、香港大學教育碩士) |
學校類別 | : | 資助 |
學生性別 | : | 男女 |
學校佔地面積 | : | 約 7000平方米 |
辦學團體 | : | 聖公宗(香港)中學 委員會有限公司 |
法團校董會 | : | 已成立 |
校監和校董/官立學校管理委員會(校管會)主席和成員的培訓達標率 | : | 77% |
宗教 | : | 基督教 |
創校年份 | : | 1996 |
校訓 | : | 業精禱誠 |
家長教師會 | : | 有 |
學生會 | : | 有 |
舊生會/校友會 | : | 有 |
學費($) | 堂費($) | ||
中一 | - | - | |
中二 | - | - | |
中三 | - | - | |
中四 | - | $340 | |
中五 | - | $340 | |
中六 | - | $340 |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 : | $50 | |
學生會會費($) | : | $10 | |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年費) ($) | : | 特定用途費用 - $340 | |
其他收費/費用($) | : | - |
課室數目 | : | 28 |
學校設施 | : | 28間標準課室、小聖堂、學校歷史館、運動場、英文角、中華文化室、世界歷史室、語文資源中心、公民互動室、教研室、家教會/校友會室、實驗室、STEAM室、圖書館、資訊科技創新中心、2間多媒體電腦學習中心、健身室、小花園、自修室、校園電視製作室及太陽能發電系統。新翼大樓,為學生額外提供超過一萬平方呎的教學用面積。所有課室已安裝分體式冷氣及無線擴音系統,課室內亦設置圖書櫃、儲物櫃,讓學生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上課。 |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設施 | : | 暢通易達升降機、暢通易達洗手間及支援學習輔導室。 |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 : | 47 |
全校教師總人數 | : | 48 |
學歷及專業培訓 | : | 佔全校教師人數的百分比 (%) |
已接受師資培訓 | : | 85% |
學士 | : | 98% |
碩士、博士或以上 | : | 42% |
特殊教育培訓 | : | 58% |
年資 | : | 佔全校教師人數的百分比 (%) |
0-4 年 | : | 21% |
5-9 年 | : | 14% |
10 年或以上 | : | 65% |
班數 | ||
中一 | : | 3 |
中二 | : | 3 |
中三 | : | 3 |
中四 | : | 3 |
中五 | : | 3 |
中六 | : | 3 |
2024/2025 學年開設科目 | : | 中一至中三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國語文、普通話、數學*、公民、經濟與社會(中一)、生活與社會(中三)、綜合科學*、地理*、中國歷史、歷史*、資訊科技、基本商業(中三)、宗教、音樂*、體育、視覺藝術*、家政*、STEAM、跨課程閱讀(中一)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英國語文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2024/2025 學年開設科目 | : | 中四至中六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國語文、數學、數學延伸單元二(代數與微積分)、公民與社會發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國歷史、歷史、經濟、資訊及通訊科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視覺藝術(文憑試)、體育(文憑試)、宗教、音樂、體育、視覺藝術、其他學習經歷(中四、中五)、生涯規劃(中四、中五)、應用學習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英國語文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2025/2026 學年擬開設科目 | : | 中一至中三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國語文、普通話、數學*、公民、經濟與社會(中一、二)、生活與社會(中三)、綜合科學*、地理*、中國歷史、歷史*、資訊科技、宗教、音樂*、體育、視覺藝術*、家政*、STEAM、跨課程閱讀(中一)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英國語文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2025/2026 學年擬開設科目 | : | 中四至中六 |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 : | 中國語文、數學、數學延伸單元二(代數與微積分)、公民與社會發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國歷史、歷史、經濟、資訊及通訊科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視覺藝術(文憑試)、體育(文憑試)、宗教、音樂、體育、視覺藝術、其他學習經歷(中四、中五)、生涯規劃(中四、中五)、應用學習 |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 : | 英國語文 |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 | - |
* 有英語延展教學活動。
中一入學 | : | 本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本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5 年9月升讀中一)。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主要考慮學生的品行及學業表現。學業成績30%、操行及態度30%、面試表現30%及課外活動10%。 |
迎新活動及健康生活 | : | 每年7至8月為中一學生舉行暑期適應班、個人學習風格分析、迎新活動及中一新生立願禮,亦舉辦健康教育營,藉此建立師生關係及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為中三以上學生進行領袖訓練,建立團隊精神及提升領導能力。本校推動健康校園政策,透過家政、體育及綜合科學等正規課程,教授健康生活課題,並與家長教師會合作,以環保及食物營養為準則選取午膳供應商。一年一度的跳繩比賽、陸運會及各項球類比賽,鼓勵學生恆常運動,鍛煉強健體魄。近年,更推動正向教育,加強學生正向思維及情緒管理。 |
學 校 管 理 | ||
學 校 關 注 事 項 | : | 1. 建立學生個人目標,提升學生學習表現 2. 推動學生身心健康;加強正確價值觀(同理心、尊重他人及守法) |
學校管理架構 | : | 學校行政架構分為學校行政組、教務組、學生發展組,推動學與教及支援學生成長。秉承聖公宗教育精神,為青少年提供優質及均衡的全人教育。 |
法團校董會/校董會/學校管理委員會 | : | 已成立法團校董會,成員多為專業人士,有助推動學校政策。 |
環保政策 | : | 惜用減廢政策──積極推廣應用「4R」環保法則,珍惜和善用地球上各種資源,拒絕浪費;綠色校園環境政策──持續發展校園綠化並且讓學生直接親身參與;盡可能使用環境友善設施;環保教育政策──學與教上配合各界伙伴協作,課堂內外推廣環保並廣及社區。學校管理層、老師、員工及學生共同配合環保政策,採取各種適當措施保護環境,在校園實踐「可持續綠色生活」。 |
教 學 規 劃 | ||
全校語文政策 | : | 致力營造兩文三語的語境,在教學語言微調政策下,善用母語教學的優勢,加強學生高階思維的學習,在初中彈性加入約15%英語課時,並推行跨科學習,加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及能力。全校大型英語音樂劇讓學生發揮潛能,建立成功學習經驗。本校初中設有普通話課,早會設英語及普通話分享,強化學生在聽說方面之生活應用。本校設海外交流活動,讓學生親身前往海外,在良好的語境下,體驗不一樣的學習經歷。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 |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教師透過共同備課及科目公開課進行課堂設計;並進行重點式觀課,加強專業交流分享,以提升學與教的質素。此外,學校參加香港大學中學教學語言研究,參與大學研究項目,以提升學校及教師照顧學生多樣性的專業能量。 |
校本課程 | : | 1. 選修科目:3X。 本校秉持「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精神,於新高中學制中提供廣闊的選修科目。 2. 課程重點:本校一向重視學生學習根基,各級中文科、英文科及數學科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組,悉心調適校本課程,從而加強學習果效,務求配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以提升學習動機及信心。為讓初中學生能銜接高中課程,初中設有基本商業、資訊科技、STEAM及生活與社會等科目。 |
學校課程主要更新重點 | : | 1. 照顧學習多樣性:善用協作教學、小班及分組,以鞏固學生學科基礎。 2. 緊貼教學趨勢:加強協作學習、電子學習及跨科考察。此外,學校曾參與多間大學支援項目,如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及香港大學教學語言研究,以提升學校及教師照顧學生多樣性的專業能量。更加入「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積極發展資訊科技教學及STEAM,並於初中全面引入平板電腦於課堂中使用,進一步建立電子學習平台。 3. 從閱讀中學習:除圖書館外,每班設有圖書櫃,推行閱讀課、作家講座、增設校園漂書點、舉行大型書展及閱讀週等,讓學生建立閱讀習慣。為加強閱讀氛圍,初中及高中推行跨課程閱讀(RAC),各科有規劃地進行廣泛閱讀。 4. 公民教育:以「推己及人、修身愛群」為目標,學生透過正規課程、參觀、考察、名人分享及主題活動,從多角度了解香港、祖國及世界的發展。 5. 資優教育:去年本校資優教育組涉足多個資優活動及比賽,接近200名學生參與當中,發掘潛能,展現天賦。學生更曾遠赴杜拜,參加亞太區資優教育青年峰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資優生交流。 |
生涯規劃教育 | : | 本校致力推動全校生涯規劃教育,訂立個人成長目標,初中主要協助學生自我認識及發展,高中則協助學生職業探索,從而令中三及中六同學作出生涯規劃與管理。各級的生涯規劃主題為:自我認識(中一)、發掘夢想(中二)、選科抉擇(中三)、思考未來發展及職業取向(中四)、尋找人生升學及就業目標(中五)、升學及求職裝備(中六)。 為了達成目標,校方為不同級別的學生安排活動,如「自我探索及面試技巧工作坊」、「我要做老闆」工作坊及「模擬企業實習計劃」、個人生涯評估及升學輔導及講座等活動。本校於中四級及中五級推行校本職業體驗課程及生涯規劃課,讓學生更了解不同行業資訊及相關職業的技能。 本校亦設「中六家長晚會」及「中三家長晚會」,為家長提供選科及升學資訊,以舒緩升學的壓力,推廣家庭教育,提升師生及家長的合作關係。 |
學 生 支 援 | ||
全校參與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 | 本校按照學生的能力,進行課程規劃及調適;為讓學生自信學習,教師設計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及課業,加強學生的學習效能。同時,教師因應不同級別學生的需要,提供適切的支援。為讓中一級學生能更快投入中學課程,特設「適應課程」;各級設中英數學科輔導班、「奧數班」、「多元智能記憶力提升班」、「中英文閱讀策略學習班」等,以協助學生鞏固所學及提升學習能力。本校亦為備戰公開試的學生安排課後「奮進班」、「尖子計劃」、「應試技巧工作坊」等,並安排學生參加校外模擬考試,為應考公開試作最佳的準備。 |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學生支援組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及支援老師、輔導員、行政助理、學校社工所組成。透過資源調配,本校除了為學生添置合適的設施、教材,也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包括協助非華語特教生融入校園生活,又與教育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社工、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合作,全面關顧學生於不同方面的發展;亦因應學生的各類特殊教育需要,施行教學調適、評估調適和個別學習計劃,並於課後開辦各類型的支援小組,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促進全人發展。本校亦有系統地安排教師接受融合教育培訓,以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本校重視家校合作,不但每年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家長提供「學生支援摘要」及「學生年終檢討表」,更為家長安排工作坊及成立「家長小組」,同時建立恆常溝通機制,與家長一起商議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使支援安排更臻完善。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以課後支援模式提供中華文化體驗工作坊及中文寫作技巧班等活動及課程,學校更支援學生報考其他認可中國語文考試,以符合其升學要求。 |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 | : | 本校重視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務使學生時刻準備及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此外,學校設有各級中英數學科輔導班,協助學生鞏固學習基礎。本校設資優課程,為具潛質的學生提供增潤課程,提升學術水平,擴闊視野。 |
家 校 合 作 及 校 風 | ||
家校合作 | : | 本校十分重視家長教育,透過各種家校合作活動,培養家長的正向思維、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家教會亦積極支持學校,除了親子旅行、家長講座及、茶聚及工作坊等,每年與校內不同組別舉辦多元化活動,社會服務組合辦「親子師生慈善競技賽」、歷史科遊學學會合辦「食遊世界‧長知識」活動、學生會合辦「父母親節鮮花敬贈活動」、校友會及學生會合辦燒烤晚會,與教務組合作設立獎學金等等,家長與學校攜手把關心化為行動,為學生提供及發展更優質的教育。 |
校風 | : | 本校致力建立簡樸而純正的校風及培養學生良好而正直的品格,透過每天情理兼備的訓輔工作、週會及班主任課等,為學生提供個人化的關顧教育,鼓勵學生自重自愛,從而建立學生的自尊心和正確的價值觀。我們期望每一位李福慶中學的學生都能具備以校名SKHLFHSS為象徵符號的素質: Self-respecting(自尊自重)、Kind(良善恩慈)、Hopeful(滿有盼望)、Learned(博學多聞)、Forward looking(目光遠大)、Honest(誠實可靠)、Self-motivated(自發自勉)、Serving(樂於服務)。 |
未 來 發 展 | ||
學校發展計劃 | : | 配合教育局「優化高中核心科目」課程改革,重新規劃課時,為學生創造空間,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在新規劃下,學生能在上課時間內參與「其他學習經歷」(包括:社會服務、生涯規劃課、新興運動等)、全方位學習活動等。在校本課程上,學校推行跨科學習、專題考察、跨課程閱讀等,讓學生自主學習、涉獵不同學科之知識,並透過課堂研究、功課政策、升中銜接課程、課後增潤課、DSE應試技巧班、模擬考試等,鞏固所學,提升學業成績。近年,本校學生入大學率及文憑試增值表現持續上升。此外,學校積極回應教育局之優化課程建議,進一步推廣應用學習為有價值的高中選修科目,推動多元出路,讓同學以實踐與理論並重的方式連繫專業和職業領域。 學校積極推動學生身心健康,定期舉辦「校園.好精神」健康週,安排不同的減壓體驗活動及精神健康相關工作坊,照顧師生健康。學校繼續強化正確價值觀教育,並於課程內提供多類型與價值觀教育相關的學習經歷,以拓寬學生視野。於初中及高中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協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志向、需要、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對未來路向和工作有更寬廣的看法。另外,學校亦引入「職業體驗」計劃,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要求、工作性質、所需技能等。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 | 本校秉持「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將來」的信念,重視課程規劃及課堂研究,建立學習型團隊,提升教師教學效能,並透過與教育局及機構合作之夥伴計劃、教師專業培訓課程、聯校觀課評課交流等,推動教師持續進修,提升教育專業素質。近年,重點發展多元評估策略及學習數據分析,以支援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電子學習、跨科考察活動及閱讀計劃等。校長及教師經常獲邀到外地及友校進行專業分享。本校連續五年(2019-2024)獲教育局邀請成為「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為學界提供教師電子學習的專業培訓及支援。本學年,本校更榮獲Google Education認可成為「Google Reference School」,亦為目前港島首間津貼中學獲得此榮譽的認證學校。本校教師都取得「Google Certified Educators」資格,能在課堂上加深與學生的互動,提升教學成效。 |
全方位學習(包括通過各學習領域、課外活動、聯課活動等,提供五種基要學習經歷) | : | 聯課活動是建立學生成功經驗及實踐多元學習的重要平台,透過多項學生團體及聯課活動,包括學術小組、學術週、興趣小組、運動校隊、制服團隊、團契、文化藝術、義工服務及領袖訓練等,讓學生發掘自我,展現潛能,加強師生關係及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學校在英語音樂劇、手鈴隊、排球、義工服務及領袖訓練方面尤其出色。學校將善用全方位學習津貼,豐富學生的各個學習領域的學習體驗。 |
其 他 | : | 學校校風淳樸,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訓輔合一理念,「嚴而有愛、情理兼備」,實行雙班主任制,師生關愛融洽,學校榮獲「樂繫校園獎勵計劃:人際聯繫-特別獎」(2019-20)及優化大獎(2020-21)。學生自信愉快、具服務精神,學生非常積極參與義工服務,榮獲2022香港義工愛心學校獎、2023榮膺賽馬會眾心行善年度十大愛心學校及「YM Volunteer@SCHOOL」積極參與學校等。初中課程多元化,重視以生活應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功課量適中,課堂互動而有趣;開展STEAM課程及電子學習計劃(IT in Education),培養學生協作、思考、創意及解難能力,同學於2023年「國家安全領域」虛擬遊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RoboMaster青少年對抗賽(香港站)獲小組冠軍及全港第八名、IEEE Hong Kong Pre-University STEM Student Conference 2022 — Distinction Award & Judge's Special Project Award、於日本修曼機器人大賽全國海選獲最佳表現獎及最佳設計獎、Micro:bit 模型火箭車比賽二等獎等。聯課活動多元化、項目多,能發掘、發揮及發展學生的潛能,展現亮點。 學校連續五屆獲美國頒發「啟發潛能教育成就大獎」,並於2019年獲「啟發潛能學校教育卓越成就金獎」、部份教師曾獲傑出IT教師獎、優秀教學啟導教師、國際傑出電子教學獎、及國際啟發潛能傑出教師獎等。而學生們更屢獲校際獎項,包括代表香港於2023 亞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公開賽馬來西亞總決賽榮獲Certificate of Honour、2024《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榮獲高中組優異獎、菁英盃作文一等獎、昔珍薈舍虛擬中華文物館文物研習徵文比賽全港高級組冠軍、The HK Budding Poet (English) — Poet of the School Award、2024全港學界精英排球比賽亞軍、中學校際排球比賽(港九區)(第一組)男子甲組 - 殿軍等。學校手鐘隊於香港聯校音樂大賽2024榮獲金獎、亦曾代表學校前往澳洲參加世界手鐘音樂節及滙演。學校鼓勵學生海外交流以拓濶視野、近年到大灣區、廣州、南京、雲南、上海、首爾、台北、及美國肯德基等地,認識祖國、認識不同文化、英語體驗或了解升學情況等。 |
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 | : | 巴士:8、8P、82、82x、85、106、118、780、788、789; 綠色小巴:20、20M、62; 港鐵:柴灣站D出口。 |
備註 | : | 各學科秉承全方位學習的精神,經常將課堂延伸至課室外,包括:專題研習、參觀、考察、跨科聯課活動等,豐富多元學習經驗,並設有學科課後輔導班及奮進班,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及能力之學生。 |
修訂日期:5/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