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
1. | 法定失明 Legal Blindness |
法律上對視覺受損的界定,作為教育、福利或各種統計用的指標。法定失明者不一定是全失明的,大部分仍有剩餘視力。 |
2. | 全失明 Total Blindness |
從醫學而言,全失明是指視力喪失至完全沒有光感;廣義而言,凡未有足夠視力可以辨解周圍環境的,都可列入失明類別。 |
3. | 低視力 Low Vision |
視力界乎正常和全失明之間,仍有剩餘視力可以運用。 |
4. | 視覺敏銳度 Visual Acuity |
分辨二維物體形狀和位置的能力,包括中心視力和周邊視力。中心視力又包括遠距離和近距離兩者。 |
5. | 視野 Visual Field |
當視線保持平直方向且靜止不動時所能覺察到的整體空間範圍。 |
6. | 隧道式視野 Tunnel Vision |
視野極其狹小,少於20度。 |
1. | 聽力圖 Audiogram |
聽力圖是記錄受檢者對每一頻率所能聽取的最小響度而畫成的曲線圖,顯示聽覺受損者的聽覺能力 |
2. | 聽力檢定 Audiometry |
運用各種聽力測驗方式,以測量個人聽覺能力,屬於生理檢查的重要項目。 |
3. | 聽力辨別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
聽力辨別即正確辨別外界聲音刺激差異的能力,這種能力因人而異,不過可以經過適當訓練而發揮善用剩餘聽力的最大效果。 |
4. | 聽覺訓練 Auditory Training |
聽覺訓練的目的是發揮聽覺受損人士剩餘聽力的最大效能,亦即訓練他們去體驗、識別、闡釋和整合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聲音,從而提升他們說話和讀話的能力。 |
5. | 雙語溝通法 Bilingualism |
雙語指被視為聾人母語的手語和書面語,這種利用雙語的溝通方法主要由北歐國家倡導和發展。 |
6. | 人造耳蝸內植 Cochlear Implant |
藉外科手術將精密先進的電子助聽儀器植入聽覺受損者的耳蝸內。該儀器能將聲音經處理後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將訊息傳送大腦,有助聽覺受損者改善聽覺和言語能力。 |
7. | 暗示法 Cued Speech |
由美國柯奈特博士(Dr. Cornett)發明的一種溝通方法,以不同形狀的手形,配合擺放在不同位置來暗示語音,以便協助讀話者分辨口形和了解口語訊息,所以暗示法是口語法的改良模式。 |
8. | 增強支援服務 Enhanced Supportive Service |
此服務是由聾校為就讀於主流中小學的聽覺受損學生所提供的輔導服務,目的是針對該等學生在主流學校面對的適應、溝通、學習和社交等問題,以個案處理形式協助他們健康成長和有效學習。 |
9. | 手指語 Finger-spelling |
用手指拼出英文字母與數字,在西方語系國家較普遍使用。 |
10. | 合組助聽器 Group Hearing-aids |
合組助聽器安裝在課室內,一般可同時供10 位學生使用的助聽器套件系統。 |
11. | 助聽器 Hearing-aids |
助聽器是一種精密電子擴音儀器,主要功用是把聲音擴大,幫助那些聽力敏銳度有缺陷的人,能夠充分地利用他們的剩餘聽力。助聽器難免造成失真現象,所以只能協助增進聽力而無法根治聽覺缺陷。 |
12. | 聽力損失 Hearing Loss |
聽力損失通常以純音電動聽力器來測量,聽力損失是多角度的問題,涉及聽覺受損程度、開始聽覺受損年齡和聽覺受損原因等因素。 |
13. | 手語法 Manual Method |
以手語作為溝通媒介的方法,以視覺察看手勢的比劃了解訊息,亦藉手勢語和手指語來作為其表達和溝通手段。 |
14. | 口語法 Oral Method |
以口語作為溝通媒介的方法,主要是教導聽覺受損者利用剩餘聽力和讀話技能接受外來訊息,並利用視覺、觸覺和剩餘聽力學習說話來表達思想感情。 |
15. | 純音聽力檢查 Pure Tone Audiometry |
純音聽力檢查是以電動純音聽力測驗器 (Audiometer)檢查聽力,檢查者根據受檢者的反應調節測驗器上的頻率和響度,以分貝為單位記錄結果。一般測驗的頻率計500赫、1000 赫、2000赫、3000赫、4000赫、6000赫、 8000赫等7個頻率。 |
16. | 剩餘聽力 Residual Hearing |
聽覺受損者因不同原因而有不同程度受損的聽力。因此,大多數聽覺受損者仍具有某種程度的聽力,此種聽力經鑑定後可使用助聽器而加以善用。 |
17. | 手語 Sign Language |
亦稱「手勢語」,是聾人作為溝通、表達和思維的一種工具,以代替健聽人士的口語。手語簡便易學,但是由於手語是一種結構性弱的語言,容易產生混淆和誤解,亦無法表達較複雜和抽象觀念。在聾人教育中,運用手語或口語是一個具爭議的問題。 |
18. | 讀話 Speech Reading |
讀話是藉觀察和解讀唇部動作和面部表情的一種溝通方法,進而對理解說話內容有所幫助。 |
19. | 說話訓練 Speech Training |
說話訓練的目的在於幫助聽覺受損學生獲得有效、自動自發、清晰的口語交談所需技巧。 |
20. | 綜合溝通法 Total Communication |
綜合溝通法以口語為主,兼採用手語和手指語的一種教學和溝通方法。 |
1. | 腦麻痺症 (腦性麻痺 / 腦癱) Cerebral Palsy |
一種由於產前、產中、或剛出生後大腦的損害而引起的非漸進性運動疾病。常見的缺陷為痙攣性麻痺、缺乏平衡感;智力、姿態和語言常常受損;相關的特徵包括癲癇、視力受損、斜視、聽力減退和行為障礙。 腦麻痺症的分類: (a)半身痙攣型(偏癱)(Hemiplegia) 身體一側痙攣及動作協調障礙;上肢的運動通常比下肢受累較為嚴重。 (b) 下肢痙攣型(Diplegia) 下肢痙攣及動作協調障礙;手部的精細活動也可能受影響,較嚴重者軀幹的肌力及平衡反應較弱。 (c) 共濟失調型(Ataxia) 調整身體姿勢和四肢活動的力量與方向的中樞神經控制失效,造成步態不穩、身軀搖晃及進行手眼協調時手部出現顫震。 (d) 手足徐動症(Athetosis) 主要特徵是四肢、臉、舌和口肌的不隨意扭曲動作;兒童難於固定身體進行協調活動,形成行動障礙,手部功能影響較大, 部分兒童更有語言、聽力及進食障礙。 |
2. | 痙攣 Spasticity |
肌肉張力提高,常伴有不自主的全然動作及動作協調困難,它是大腦受損的一種症狀。 |
3. | 肌肉萎縮症 (肌營養不良) Muscular Dystrophy |
一組肌肉疾病,其特點是選擇性的肌肉無力和萎縮,屬遺傳性疾病。最常見的類型是杜興氏肌肉萎縮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此病通常在4歲前開始,先為近端肌肉(包括肩膊、骨盆帶和腰部肌肉)後延至遠端肌肉。 |
4.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
由於脊髓中細胞死亡而使上、下肢肌肉選擇性無力的遺傳性疾病。此病通常在2-12歲間發病,病情深淺程度差異大,輕度的患者仍有獨立活動能力,只是遠端肌肉乏力,嚴重的患者可能全身癱瘓及需賴呼吸器維生。 |
5. | 脆骨症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
骨質異常脆弱的一種先天性疾病;易骨折的趨向有時在青春期減少。 |
6. | 脊柱裂 Spina Bifida |
新生嬰兒的部分脊髓窩和脊膜由脊柱的裂口處暴露在外的一種先天性疾病;症狀有受損脊髓神經及以下的感覺喪失,肌肉癱瘓,部分兒童也有腦積水。 |
7. | 癲癇 Epilepsy |
以反覆突然發作為特徵的腦功能失常疾病;病人發作時倒地,神智不清,伴有抽搐,皮膚及口唇變藍;隨後會進入抽搐期,此時可能發生舌咬傷及失禁;抽搐停止後患者神志混亂、 頭痛及疲累。 |
8. | 截癱 Paraplegia |
雙側下肢癱瘓,常由脊髓疾病或受傷引起:常伴有受傷部位以下感覺喪失及大小便失禁。 |
9. | 讀寫障礙 Dyslexia |
一種選擇性地影響兒童學習閱讀和書寫能力的發育障礙,患者以男孩為多,可造成嚴重教育問題。 |
10. | 黏多糖病 (黏多糖貯積病) Mucopoly- saccharidosis |
因一種酵素的缺乏引起身體細胞內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複合體和脂肪蓄積所引致的一種遺傳性疾病。 |
11. | 小兒麻痺症 Poliomyelitis |
一種侵害中樞神經系統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較常見於環境衛生差的地方。小兒麻痺症的後遺症是下肢部分肌肉癱瘓,影響步態及步行能力,嚴重者需要依靠輔助步行用具或輪椅。近年來已因出現了有效免疫療法,病發率大大減少。 |
12. | 貫通專業模式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
一種跨專業合作的團隊協作模式;以兒童整體學習與發展需要為依歸,團隊內成員打破專業界限,共同策劃及施行教學計劃,及後評量效果。因此,教育及治療便可在學校的環境裡, 融為一體,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
13. |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ion |
引導式教育是為活動機能失調者而設的一個有效的教育系統。它起源於匈牙利,八十年代初期傳入香港。引導式教育強調兒童智能與身體的發展是不能切割的,從日常生活程序,以至認知溝通的學習都是同等重要及互為關連。引導式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套綜合了教育及治療、以學生的特殊需要和學習為中心、日常生活需要為學習基礎的完整教育系統,協助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
1. | 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 |
包括語言、邏輯數學、肢體動覺、視覺空間、 音樂、人際、內省,與自然觀察者等八方面的智慧能力,而每個人各有擅長與不擅長的智慧能力,要配合個人專長的智慧能力以增進其學習的效果,或是利用課程加強不足的智慧,以發展學生個人潛能。 |
2. | 智障 (Mentally Handicapped) |
智障是指智能明顯低於一般水平,在成長期間適應行為方面有缺陷。智障人士在童年期的發展較其他兒童為慢,智能也不能完全達到與正常成年人一樣。不同智障程度的人各有不同主要徵狀。 |
3. | 輔助及另類溝通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 |
幫助有需要人士建立非口語溝通模式,包括所有溝通模式: (a) 非借助輔助工具(Unaided forms),如簡單的手勢、表情、手語等。 (b) 借助輔助工具(Aided forms),如溝通版/簿/卡、電腦、電子/數碼可讀式系統。 可分為: (a) 暫時性:口語發展能力及至智能發展或恢復語言能力(前已有語言能力之成人/學童適用); (b) 長期/永久性。 |
4. | 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
神經系統的發展異常。其特徵是粗心、過動和衝動。依據規則、維持規範行為的能力有所不足。這些異常使患者在抑制、採取或維持反應上出現困難。 |
5. | 評估 Assessment |
評估是一種收集資料的過程,用以判斷個別兒童在認知、適應、生理、溝通、社會或情緒等五類發展或學習領域上的發展歷程。 |
6. | 自閉症 Autism' |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發展障礙。 根據美國精神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的界定,自閉兒童有三大發展障礙: (a) 社交能力發展障礙; (b) 溝通能力發展障礙; (c) 狹隘、重複性及定型的行為模式和興趣。 這些徵狀在兒童3歲前便會出現。 |
7. | 行為矯正 Behavior Modification |
透過模仿、塑造、消減、懲罰、正強化、負強化等方法減少和消除兒童的不良行為,增強和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 |
8. |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ion |
引導式教育是為活動機能失調者而設的一個有效的教育系統。它起源於匈牙利,八十年代初期傳入香港。引導式教育強調兒童智能與身體的發展是不能切割的,從日常生活程序,以至認知溝通的學習都是同等重要及互為關連。引導式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套綜合了教育及治療、以學生的特殊需要和學習為中心、日常生活需要為學習基礎的完整教育系統,協助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
9. | 唐氏綜合症 Down\'s Syndrome |
唐氏綜合症通常又稱蒙古症,其染色體比一般人多出一個,共47個。即在第21對有3個染色體。此型兒童特別易患循環、胃腸和呼吸器官的疾病,且亦易患白血球過多症,一般為中度的智能不足, 性情表現熱情和溫馴。 |
10. | 癲癇 Epilepsy |
一種神經性疾病,其特性為反覆驚厥性發作; 頭部創傷、化學物平衡失調都可能與癲癇發病有關,通常原因不明。治療通常用抗驚厥藥物。 |
11. | 實用策略 Functional Approach |
是課程編排取向的一種策略,強調課程內容與學習成果和真實生活的密切聯繫。著重學生所學的能應用於實際的生活中。 |
12. | 融合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
教育是要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讓所有兒童一起學習,而不論他們有否何種困難和差異。全納學校要兼顧學生的不同需要,順應不同的學習類型和學習速度,通過適宜的課程、學校組織、教學策略、資源利用及社區合作,確保學生的教育質量。 |
13. | 個別化教育計劃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rogramme |
「個別化教育計劃」是一種針對兒童在教育上的獨特需要所研擬的書面敘述計劃。 |
14. | 學習障礙 Learning Disabilities |
學習障礙是各種不同類型學習異常問題的統稱。患者的智力是中等或以上,但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使他們在認知、推理、數學上,出現一項或以上的障礙。 |
15. | 多感官訓練 Multi-sensory Training |
源於「史露西倫」的概念,讓學生在歡愉及充滿信任的環境下,自由探索事物,並能選擇及體驗不同的感官刺激,達致身心鬆弛,或提高學習動機及興趣。 |
16. | 感知肌能訓練 Perceptual Motor Training |
包括感知、肌能兩大範疇。感知訓練包括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訓練,有助兒童發展使用感官的能力,並幫助他們學習專注,辨別事物及利用接收所得到的資料形成概念。這些訓練有助他們將肌能活動與感知能力互相配合,從而控制身體的活動;提高兒童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及留意周圍的環境,並作出適當的反應。 肌能包括精細肌能與大肌能訓練。精細肌能訓練有助發展兒童的生活技能,例如:握羹、撿拾、執筆、扣鈕等。而大肌能訓練包括坐、立、走路、上落樓梯、跑、跳、推、擲和平衡等動作,對兒童的活動能力有密切的關係 |
17. | 自理技能訓練 Self-care Skill Training |
自理技能訓練是發展學童自我照顧的技能,以減輕對別人之倚賴性。並在個人成長、家居生活及社區參與等方面,學習及訓練照顧自己的最基本技能,有助學童提升自信心及自我形象,培養良好的社交技能,擴闊社交圈子,投入社區活動,因此獨立生活技能應是自理科的最終目標。 |
18. | 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
指神經系統傳來的感覺在腦幹部位作適當的整合,使中樞神經系統能整體性合作,個體能順利地與環境接觸,並得到滿足。 |
19. | 社交技能訓練 Social Skill Training |
社交技能發展包括訓練兒童的社交技巧,使他們在不同場合中有適當的行為表現。兒童要對家庭、學校及社會有所認識,才懂得如何與人分工合作和參與團體活動 。此外,社交技能發展亦包括性格培養以及向他們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
20. | 工序分析法 Task Analysi |
把一個複雜的教學目標分析,分拆成一連串教學小步驟,再利用有系統的教學方法來配合執行。對於每個教學目標分析,必須以學生現階段的能力為考慮起點。 |
21. | 自閉症及有關溝通障礙兒童的治療及教育 Treatment & Education of Autistic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HC |
就是安排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環境,並利用視覺、常規時間表等作提示,透過個別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建立個人工作系統和習慣,培養他們獨立,融入社群。 |
22. | 魏氏兒童智慧量表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 |
此量表乃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魏克斯勒(D. Wechsler)編訂。量表分為兩大部分:語文量表和作業量表。可按年齡組換算成量表分數, 各份測驗量表分數相加,可得語文量表、作業量表及全量表總分,而算出語文智商,作業智商及總智商。此量表在個別智力的診斷上,具有獨特的功能。 |
1. | 「適應有困難」(「適應不良」) Maladjustment |
適應有困難兒童是指兒童的行為及情緒問題,不論引發原因如何,妨礙兒童從家庭和學校的一般社交和教育經驗中獲得裨益。除非獲得有適當技能的人士協助,否則該童的問題將持續存在,而該童在學習過程和社交場合中遭受挫敗的機會,較成功機會為高。」 (羅拔拿士(Robert Laslett), 1977)兒童有適應困難,大多是暫時現象,可從教育及輔導中獲得改善,而未必會成為永久現象。 |
2. | 個人及社化發展課程的內容 Personal &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
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在個人及社化方面的技能和建立良好態度,學習主題包括如何達致和洽、快樂、獨立和成功的生活。每個主題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故此單元化的課程安排比較適合。學習內容包括:溝通技巧、個人健康、衛生和儀表及自理能力、體能、飲食習慣和合適的禮儀、情緒管理、健康自我形象的建立、人際關係建立、解難技巧、研習技巧、心理健康、藥物教育、家庭生活教育、離校前準備等等。課程應依據學生的需要和成長階段,螺旋式地發展,同時這些課題亦可融入主題學習裏。 |
3. | 短期適應課程 Short-term Adjustment Programme |
短期適應課程的對象與一般適合就讀群育學校的學生相同,惟他們須有較為適切的家庭照顧,以及適應困難的嚴重程度相對地較輕。「短適」課程的學生仍在原本就讀的主流學校註冊,在完成為期三個月至一學年的短期適應課程後,如行為有所改善,會獲安排返回原校就讀。 |
4. | 中央學位統籌系統 Central Coordinating Referring Mechanism-CCRM |
中央統籌轉介系統是負責評估有需要入讀群育學校(或需要同時接受住宿照顧服務)申請的評審及轉介機制。欲安排入讀群育學校的學生,須由轉介者(校長、社會工作人員、學生輔導主任/學生輔導教師、教育輔導員、教育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作出轉介,轉介申請交由教育局及 |
5. | 院舍服務 Residential Care Service |
鑑於普遍在群育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均同時嚴重地缺乏有效的家庭照顧與支援,故此他們或需同時接受與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住宿院舍所提供的服務。目前大部分群育學校於毗鄰均設有住宿院舍,為經評審而確認其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全時間的住宿照顧。 |
6. | 課程統整 Curriculum Integration |
從廣義來說,「課程」指學習的經歷。「課程統整」指在經歷中學習者領略到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聯繫,完成一個綜合的任務、或得到一幅知識全景、一個世界觀。從狹義來說,「課程統整」可能指很多情況中的一種。可能是一個學生融會貫通一個科目內不同課題的概念和原則;又可能是中央教育部門選取三科,整合為一科;亦可能是一個人把先前學到的一些技能,應用到後來的另外一種工作中。 |
7. | 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a. 語言 (linguistic) 身運用語言文字作傳意和溝通,並具瀏覽及快速閱讀的能力。 b. 數理邏輯 (logical-mathematical) 運用數字、計算、邏輯分類和抽象符號作科學推理、考慮命題並作出假設。 c. 空間 (spatial) 運用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顏色、形象化的方法進行思考、觀察。 d. 音樂 (musical) 對聲音及旋律感覺敏銳;運用聲音和樂器創作不同的旋律。 e. 身體動覺 (bodily-kinesthetic) 善於運用自己身體的動作、肢體語言表達自己。 f. 人際 (interpersonal) 了解及尊重別人,並能與人合作、溝通交往,解決人際衝突。 g. 知己 (intrapersonal) 透過內省清楚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正確的價值觀。 h. 博物 (naturalistic) 對環境中的物件的好奇心,並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建立與自然相和諧的關係。 |
8. | 讀寫障礙 Dyslexia |
基於個人先天因素,這類別的兒童在閱讀及書寫兩方面均感到有困難。以英文字母的書寫為例,有讀寫障礙的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b」寫成「d」,或「p」寫成「q」。 |
9. | 社交技能 Social Skills |
社交技能發展包括訓練兒童的社交技巧,使他們在不同場合中有適當的行為表現。 |
10. | 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
神經系統的發展異常。其特徵是粗心、過動和衝動。依據規則、維持規範行為的能力有所不足。這些異常使患者在抑制、採取或維持反應上出現困難。 |
11. | 行為矯正 Behavior Modification |
透過模仿、塑造、消減、懲罰、正強化、負強化等方法減少和消除兒童的不良行為,增強和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 |
12. |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ion |
引導式教育是一套旨在讓運動機能失調的兒童學習如何融入社會的教育系統。這是一套包括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和發展社群關係的複合縱向教育系統。引導式教育促進性格的發展,與治療技術有很大的差別。 |
13. | 個別化教育計劃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rogramme |
「個別化教育計劃」是一種針對兒童在教育上的獨特需要所研擬的書面敘述計劃。 |
14. | 學習障礙 Learning Disabilities |
學習障礙是各種不同類型學習異常問題的統稱。患者的智力是中等或以上,但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使他們在認知、推理、數學上,出現一項或以上的障礙。 |
15. | 社交技能訓練 Social Skill Training |
社交技能發展包括訓練兒童的社交技巧,使他們在不同場合中有適當的行為表現。兒童要對家庭、學校及社會有所認識,才懂得如何與人分工合作和參與團體活動 。此外,社交技能發展亦包括性格培養以及向他們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
16. | 思覺失調 Psychosis |
指發生於早期不正常精神狀態。一般會出現思想及言語紊亂、幻覺及妄想等情況。 |
17. | 恐懼症 Phobia |
是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恐懼,並極力迴避恐懼的事物和情境。 |
18. | 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
缺乏食慾的心理性病症。病人對進食反感,會極度節食、努力運動、令自己嘔吐、甚至濫用減肥藥物來達致維持其極低體重的目的。此病通常伴有其他精神或心理困擾。 |
19. |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
這是一種重性精神病,病徵包括思想混亂、行為及說話異常、情緒障礙、幻覺、妄想等等。 |
20. | 躁狂抑鬱症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
部分病人所患的是純粹抑鬱,另一些則在不同時間有躁狂及抑鬱症狀。 |
21. |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 |
患者終日心煩意亂,憂心忡忡,注意力難以集中,以致學習和工作受到影響。 |
22. |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其特徵是重覆出現患者並不願意出現的某些觀念、意向和行為,雖努力試圖擺脫,卻不成功。 |
23. | 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
心理治療是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去幫助各類有心理困擾的人。治療範圍包括改善他們的情緒、行為及思想,增加適應能力及減低心理困擾。 |
24. | 行為治療 Behavioural Therapy |
行為治療是非藥物治療的其中一種方式。目標是修正偏差或異常的行為,學習新的適應行為。 |
1. | 肺結核 Tuberculosis |
肺結核是結核菌吸入肺後,在肺內形成原發性結節,並且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結。 |
2. | 白血病 Leukaemia |
骨髓和其他造血器官生成大量白細胞。由於白細胞過量生成,抑制了正常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導致易發生感染、貧血和出血。 |
3. | 地中海貧血 Thalassaemia |
病者血紅蛋白分子中的蛋白發生異常。病變的紅細胞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而導至貧血, 脾臟腫大和骨髓異常。 |
4. | 骨折 Fracture |
骨頭完全或不完全折斷。 |
5. | 扭傷 Sprain |
由於突然過度伸展所致的韌帶損傷 |
6. | 血小板減少症 Thrombocytopenia |
血液中血小板數減少。可引起皮膚出血(紫癜),自發性的皮膚青腫和損傷後出血不止。 |
7. | 肺炎 Pneumonia |
由細菌引起的肺部炎症。 |
8. | 哮喘 Asthma |
陣發性支氣管痙攣造成呼吸困難。 |
9. | 肝炎 Hepatitis |
由病毒感染或某些疾病(如阿米巴痢疾或狼瘡) 引起的肝臟炎症。 |
10. | 腎變病綜合徵 Nephrotic Syndrome |
體內蛋白大量經尿排出、血白蛋白水平降低、 以及水腫所致的全身組織腫脹等。 |
11. | 腸胃炎 Gastroenteritis |
由於細菌或病毒的急性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引起嘔吐和腹瀉的胃和腸炎症 |
12. | 腹絞痛 Abdominal Colic |
每間隔數秒鐘或數分鐘發作一次的嚴重腹痛。 |
13. | 癲癇 Epilepsy |
為反復突然性發作的腦功能失常的疾病。 |
14. | 自閉症 Autism |
患者在溝通及建立人際關係上呈現困難,他們缺乏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大部分患者有學習障礙,亦有部分智力正常。 |
15. | 注意力缺失及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活動度明顯超過正常情況以及注意力明顯不集中,學習受到影響,而且舉止異常。 |
16. | 思覺失調 Psychosis |
指發生於早期不正常精神狀態。一般會出現思想及言語紊亂、幻覺及妄想等情況。 |
17. | 恐懼症 Phobia |
是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恐懼,並極力迴避恐懼的事物和情境。 |
18. | 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
缺乏食慾的心理性病症。病人對進食反感,會極度節食、努力運動、令自己嘔吐、甚至濫用減肥藥物來達致維持其極低體重的目的。此病通常伴有其他精神或心理困擾。 |
19. |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
這是一種重性精神病,病徵包括思想混亂、行為及說話異常、情緒障礙、幻覺、妄想等等。 |
20. | 躁狂抑鬱症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
部分病人所患的是純粹抑鬱,另一些則在不同時間有躁狂及抑鬱症狀。 |
21. |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 |
患者終日心煩意亂,憂心忡忡,注意力難以集中,以致學習和工作受到影響。 |
22. |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其特徵是重覆出現患者並不願意出現的某些觀念、意向和行為,雖努力試圖擺脫,卻不成功。 |
23. | 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
心理治療是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去幫助各類有心理困擾的人。治療範圍包括改善他們的情緒、行為及思想,增加適應能力及減低心理困擾。 |
24. | 行為治療 Behavioural Therapy |
行為治療是非藥物治療的其中一種方式。目標是修正偏差或異常的行為,學習新的適應行為。 |
1. | 讀寫障礙 Dyslexia |
基於個人先天因素,這類別的兒童在閱讀及書寫兩方面均感到有困難。以英文字母的書寫為例,有讀寫障礙的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b」寫成「d」,或「p」寫成「q」。 |
2. | 社交技能 Social Skills |
社交技能發展包括訓練兒童的社交技巧,使他們在不同場合中有適當的行為表現。 |
3. | 輔助課程 Complementary Studies |
輔助課程是一些短期課餘訓練班,旨在增強學生對不同技能的認識和經驗,如電子學入門、 電腦繪圖、汽車維修及保養,車縫、初級化妝或食物製作等。 |
4. | 協作教學 Collaborative Teaching |
鼓勵教師進行協作教學,合力照顧所有學生。 |
5. | 因材施教 Education for All |
按學生的需要,設計個別學習計劃;因應能力差異調適課程;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照顧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評估,展示學生的能力。 |
6. | 職業評估 Vocational Assessment |
是「職業訓練局」屬下「弱能人士職業訓練組」提供的服務,為中三行將離校而年齡不少於15歲的學童而設計。目的是透過一系列綜合測試,給有關學童在離校之後應選擇之路向作出指導。評估的內容包括:學術水平測驗、工作能力及表現觀察、職業興趣評估及手眼協調及靈活性。 |
7. | 技能訓練中心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re |
是「職業訓練局」屬下「弱能人士職業訓練組」開設的課程,專為年齡在15歲或以上的弱能人士提供職業訓練,使在與實際工作相若的環境下,其職業潛能得以發揮。全港共有3間訓練中心,分別為:觀塘技能訓練中心、屯門技能訓練中心及薄扶林技能訓練中心。 |
8. | 專業預修課程 Vocational Preparatory Studies |
是「職業訓練局」屬下「弱能人士職業訓練組」開設的課程,採用特別教學設施,為技能訓練學校畢業同學提供基本職業訓練,預備他們升讀職業訓練局技工課程或公開就業。 |